新闻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战“疫”师说】周祚万 韦炜:共克时艰战疫情,课程设计有巧思—— 从《功能高分子材料》绪论课看以学为中心特色教学思路的设计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周祚万 韦炜;本期编辑:彭俊     日期:2020/3/3 20:29:37   点击数:4385  

一、引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自开年以来席卷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中国人的节奏。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校师生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如何在这特殊时期做好在线教学、保障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在思考的事。2020年2月28日,笔者所执教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网络上上完了第一节绪论课。本文中笔者将以该课程教学实践为蓝本、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构筑以学为中心的特色教学体系,并以此来适应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等新形势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二、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碰撞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老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作为课堂主旋律,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以教师提供的教材/教案为基础展开的。老师要做的是将教材写成教案,做成PPT,再将教案/PPT“读”给学生听。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目前正面临两大问题与挑战:

传统教学方式在线上缺乏监督。当前受制于疫情而被迫开展的在线教学,其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的分离与滞后。老师与学生之间隔着互联网,且现有技术条件的制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有效督促、驱使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

越来越多的优秀慕课资源(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网络上向公众开放,这些资源大多由国内一流大学团队建设维护,它们具有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我们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差异性、特殊性与互补性?如果没有差异化,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去上慕课?

自2月初以来,全校教师就如何开展在线教学进行技术层面的学习与演练,并尝试通过签到、点名提问、在线测试、头脑风暴等手段来增强在线课程的互动性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问题1,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鉴于当前的特殊情况,在本年度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改进,期望能够提升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授课质量,并解决上述问题。

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解决之道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由(虚拟)课堂向图书馆扩展,教学内容上从传统教材向领域前沿进展变化。相应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填鸭式”教学变为“吊胃口式”教学,即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一股脑儿地教授给学生,而是由老师给学生画一张美味可口的“大饼”,然后再告诉学生制饼的方法,课后学生会自己扎进图书馆为自己准备大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授知识已经不是课堂中的主旋律,学生要做的也不再是聆听与记忆。这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对高阶层次认知活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定义,相比于低层次的认知(记忆、理解和应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

基于该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为三部分:

(1)老师讲授,时间占比约60~70%;

(2)课堂研讨学习,时间占比约20%;

(3)学生自学与习作,时间占比约10~20%。

相应地,课程成绩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期末考试占50%;

(2)中期考试占30%;

(3)课堂讨论与作业占20%。

由于弱化了知识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也是以灵活开放的主观题为主,无死记硬背内容。由于强化了课堂研讨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因此特意安排了三名学生作为评审团,对平常课堂中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计分。此外,还设置了一个非常规的中期考试,即每个学生针对一个课题各自开展调研学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成Poster(学术海报)张贴展示,其成绩由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以60%和40%的权重构成。Poster展示的形式相信各位老师也不会陌生,这是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展示自身学术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把这种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学术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能感受研究与学习的差别。由于课程考核内容的开放自由,因此并不存在标准答案,而创新性也成为成绩评价中的重要方面,对于抄袭或网络下载的内容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一经发现直接记0分。所有的课程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学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

四、总结

大学的使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而教师责任则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他们要悟道、志业、释惑。悟道的含义在于不是等待教师授之以鱼或渔,而是在于要自己会打鱼、去打鱼;志业的含义则在于不光会打鱼,而且还知道自己将来要打什么鱼。

在绪论课中,笔者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你为什么要读大学?蓝翔技校可以教会你一项技能,可以让你更早地去工作赚钱、成家立业,你为什么不去读蓝翔技校?”很多同学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作答。其实答案就在“悟道”“志业”“释惑”这6个字中。另一个灵魂拷问则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是来大学悟道志业、求真求知的,但是互相之间的水平就有高有低呢?”笔者给出的答案是:三流的学生学知识,二流的学生学方法,一流的学生学理念。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教师,即: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理念。

作者简介:

周祚万,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特聘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生物质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领域研究。主持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四川省“万人计划”。


韦炜,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利用。承担“高分子材料工程设计”、“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方法I”、“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方法II”、“实验室安全与规范(高分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