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教学竞赛】一所大学的师道传承——西南交大开展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师道讲堂”活动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孙楚楚 梁慧颖     日期:2017/5/12 16:21:58   点击数:4249  

大学何为?师者何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青年教师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回答。前辈教师将经验和体悟与之分享交流,这即是师道传承的一部分。511日下午,作为我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环节之一,“师道讲堂”活动在犀浦校区X9458开展,文科建设处处长张雪永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占祥教授分别为青年教师们带来了题为“追寻罗忠忱——交大的师道与师承”与“大学之道与师者之道的思考”的报告,活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副部长李箐主持。

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丰富的史料和鲜活的案例,两位教授将“师道”娓娓道来,在座的百余位青年教师无不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他一生无著述,却把最深刻的印象留在了学生心里;他中年后的装扮是一袭中式长袍,却被称为CC罗”——他就是罗忠忱。张雪永运用丰富的史料,从历史上对我校建校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金达工程师和唐振绪教授谈起,重点落在了“唐院五老”之首的罗忠忱教授身上。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八个字概述了这位在我校执教半个多世纪的老教授。说到罗忠忱,张雪永用一组反映我校19071933年平均毕业率的数据调侃道:47%的未毕业率大部分是拜罗先生所赐。也正是这样一位对课业要求严格的教授,当自己的一位学生因为成绩无法及格选择退学时,如是安慰他:如果是因为作弊被抓而退学,那就是屈辱的失败;而你是光荣的失败,因为这是自己努力后达到了智力极限的结果。张雪永讲述的故事里罗忠忱的俏皮说法逗乐了全场。随后,他抛出一个疑问:每所学校都有“四大名捕”,但仅靠严格,教师就能成为楷模吗?成为楷模的核心内在特质是什么?接着,张雪永向我们展示了罗忠忱的学生黄万里与茅以升写下的祭文和挽联,他们都提到为人师表的罗忠忱六十年如一日地在能力、作风、师德方面的奉公尽职、授法精湛、作风严谨、敬业乐道、视学生如子女等行为。学校弦歌三世纪,薪火传承,张雪永慨叹道:国家有“钱学森之问”,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我们交大有“罗忠忱之问”——我们的教授、我们的教师能不能做到罗忠忱希望“无论如何都要力争保持的”“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做自己应做的事”?他把问题留给了聆听报告的青年教师,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思索。




随后,第二场报告开讲。已有25年教龄的刘占祥引经据典,与大家推心置腹地交流了“大学之道”与“师者之道”。首先,他结合个人请教前辈的经历,指出:好老师应首先知道自己不该怎么做——即不能用枯燥教条禁锢“折磨”学生。所谓“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刘占祥认为一切都是阅历使然,需要经过岁月淬炼之后方得知晓。他在妙语连珠式的旁征博引下,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和事实,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维度,阐述了大学之道的主要内涵——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总结说,“大学之道”绝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而是内蕴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由此,又衍生出大学之道对于师者之道的基本要求,刘占祥归结为“德、才、学、识”四字诀——好老师必须具备优良师德,具备丰厚的学术素养、融会贯通的才学及思维和思想方面的学识。最后,刘占祥以毛泽东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话点题,送给青年教师“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祝愿。 

讲座在两位教授的谆谆善诱中落下帷幕,掌声雷动的背后,每位青年教师收获的不单是前辈经验的传授与殷切的祝福,还承载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许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