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响应教育部“双万计划”,发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示范辐射作用,应集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邀请,6月23日-25日,由我校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副部长王蔚带队,五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赴集美大学进行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专项培训。期间,在集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淑林和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任璐颖各自主持下,我校团队为集美大学全校教师做了五场讲座,另分别受邀到相关学院进行了深度研讨交流。
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课程”负责人、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张祖涛教授面向集美大学全校讲座的题目是《构建“国家精品慕课课程群”,探索新工科一流课程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他从新素养、新结构、新方法三方面对新工科为何而“新”进行了解读,认为,新工科要求工程教学具有新理念、学科专业具有新结构、人才培养具有新模式、教育教学要有新质量以及分类发展要有新体系。他回顾了自己所在的机械设计教研室25年来进行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经历,如今,该教研室已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且围绕核心课程,形成了以18门机械类“理论慕课+实践指导慕课”为依托的慕课课程群,构筑了慕课线上课堂、互动讨论线下课堂、科创竞赛第二课堂三堂互融的架构,丰富了机械类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通过多则案例,他分享了培养学生学术与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以及全校上下高度重视、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他跟老师们强调,“以本为本,教学是我们立足大学的根本。”要重视教学和对科研的追求,将教与研充分融合。“不教学,学生从何了解我们?如何吸引适合做研究的学生?不科研,课堂上教什么?”张祖涛提出的三个问题引起了参加讲座老师们的思考。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西方现代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负责人、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教授聚焦于“外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思政维度”,为集美大学教师做专题讲座。她以上述一流课程为例,从人文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阐述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路径和方法。同时,结合该课程两次申报国家级线上课程和一流混合式课程的经历,给予了老师们具体的经验分享。她认为,课程思政本质在于价值引领。基于此,她和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包括中外比较视角、跨文化交流历史、多样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在内的外语课程思政特色路径。课程设计中如何进行思政切入?她分享了自己课程建设的经验——开设六年来,课程思政就已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引领,彰显本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展现课程的人文厚度。而课程思政作为贯穿外语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主线,已成为教师主体的自觉意识。针对金课建设要求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她分享了如何通过提升跨文化交流中的举证能力和外国文化素材接受中的思辨能力,将思政与能力训练紧密结合的经验;并详细介绍了坚守线下课堂和线上互动平台两个思政核心阵地的经历。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创新创业创青春”负责人、行为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苗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创新创业创青春国家级双创实践金课打造》。苗苗说这是一门让她骄傲的课程。她带领学生从经典的蒂蒙斯创业理论出发,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进行了课程的一系列项目孵化。针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她运用一系列新颖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对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对章节进行了设计优化。她带学生“用同理心开始创新思维”,将创新理念导入,分析创业成功的四要素,运用翻转课堂方式,将Triz创新方法教授给学生。她详细介绍了包括创新思维、创业路演技巧、创业团队、品牌创设等环环相扣的课程内容,而“不断变换方向直到找到适合的市场”作为一条思路主线贯穿课程始终。她还介绍了未来课程会关注社会公益、统一规划社会与经济效益、激发创新思维碰撞的建设思路。
线下一流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负责人、体育学院宋爱玲副教授以《构建“融合”同心圆,打造“一流”线下课》为题,介绍了该课程跨学科创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瞄准金课“两性一度”核心进行课程的整体思考与设计中,如何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来突破传统呈现课程的创新性?如何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融合来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如何通过多元评价的融合去展现课程的挑战度?宋爱玲首先多角度解析了2021年一流线下课程建设评审指标。然后分享了重理念先导、实践引导的“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程实施的诸多细节,如学生热烈的讨论过程、创意十足的作品展示以及满是惊喜的成长收获。课程主要特征在于注重自然情境下真实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和素养以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及有意义的成长过程。她认为,对一门课来说,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基础,创造达成结果的学习体验过程是核心,而学习者必须自我驱动,这其中,教师发挥着设计者、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最真实的场景、最铭心的体验、最大胆的创想、最内在潜能的激发、最新颖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终会产生最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有效的教与学。就这样,宋爱玲和团队在教与学的“同心圆”构建中,进行了致力于学生创新创造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一流课程打造。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库存管理与自动化仓储虚拟仿真实验”团队成员、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王坤副教授以《“PBL+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创新能力提升”》为题,为100多位集美大学教师做专题报告。他从自己教学改革意识的萌发与实践经历说起,分析了学生、教师视角下教学改革的动力与需求。他认为,鉴于学生最直接的需求是学科竞赛、毕业论文和就业升学,大学需着重加强对其基础方法论、系统逻辑思维和跨学科意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注重从教学改革理念出发,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丰富教学手段方法,重视教学效果,积累教学成果。他例举了“运筹学”“智闻物流”等课程丰富翔实的案例,建议利用OBE理念,以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并不断进行改进。王坤重点分析了“2+5+6”运筹学教学实践。所谓“2”,是指基于学习者学习规律的双PBL驱动(Problem-based、Project-based)的混合学习模式,“5”是德思知辩行五位一体课程思政,“6”则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到综合评价的六维混合学习过程,并强调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关于虚拟仿真项目教学实践,王坤重点介绍了以张光远老师为负责人的团队聚焦库存管理与自动化仓储虚拟仿真实验,以智慧化场景与技术为引导,以虚实结合、知行合一、协同合作为特征,采用贯通式递进培养实验教学模式,运用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加强创新与工程实践并自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该仿真实验支撑了课程和专业建设,有力促进了学生科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王坤强调,课程建设本质上是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师要站在专业建设的角度建设课程,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课程,站在成果输出的角度培养学生。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至少3~5年的时间里,不断迭代革新,致力于促进学生深层学习,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参与讲座的集美大学老师与我校主讲老师进行了热烈积极的互动交流和研讨。他们感谢我校老师宝贵的经验分享,认为本次专项培训讲座精彩,内容丰富充实,满是干货,指导性强,对于自己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