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教师深入理解深层学习,6月27日下午,西南交大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我校教育部“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虚拟教研室”和四川师范大学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题为“促进深层学与教的前传”的工作坊。教师发展师“教学学术研究团队”张方、郭永春、杨乃琪、郝莉四位老师,围绕如何认识、探索深层学习发生的条件和策略进行了分享与引导讨论。线上线下五十多位老师参加工作坊。
认识深层学习遇见学习科学
在学生获得感下降、教师疲惫感上升的背景下,各类教学范式正此起彼伏地出现。土木工程学院张方老师指出,所有教学活动和范式的本质,都是为了学与教过程的有效发生。他认为,对知识进行迁移重构、研究学习科学将是未来的道路。张方首先引导与会者通过回忆去发现并分享身边的深层学习案例。他讲述了自己学生参与工程项目解决问题的故事,会搜索、会解决、会反思、会输出是他定义的深层学习标准。
“学习只能在学习者身上发生”——这是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郭永春老师对学习科学的理解。他分享了《学习观》系列视频并指出,学生和教师要分别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让学生单向度地接受知识,要找到师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师生拥有共同的方向与知识背景。他以“岩土工程专业课”为例,展示了自己更新的教学观后,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系统设计,剖析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深层学习体验,认为该过程如同用线串起了一颗颗珍珠,让零散的知识点得到了整合。此外,郭永春还指出,老师要学会建立脚手架来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价和自我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学会独立学习。
认识到深层学习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社会,学生仅靠事实和程序的记忆和模仿很难获得成功。在面对大量复杂问题的情况下,学生要能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产品、知识,具备批判性眼光、表达输出能力、科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深层学习的意义所在。张方强调,深层学习主张为学生提供能促进智力发展的深层知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能力,倡导学生参与到和学科专家类似的日常工作中,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社会与实践情景中运用知识。
谈到背后的学习科学,张方指出,学习科学需要深度理解概念的特征,注重教与学,创设多元的学习环境。学习科学强调在先前的知识上进行重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反思的重要性。张方还介绍了团队如何从认识学习、建立学习的脚手架等10个维度拆解学习科学这个庞大体系。
判断是否进入深层学习
电气工程学院杨乃琪老师认为,深层学习的结果是对重要思想和过程的持久理解,学习者必须自己“获得”理解。她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为基准,对比了何谓深层学习与浅层学习——前者偏重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徙与应用,而后者侧重被动地接受、记忆与复制。但对于两者而言,杨乃琪并没有一刀切地分出孰高孰低,而是倡导对二者的重要度、关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紧接着,杨乃琪以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环节为例,和老师们探讨了他们的学习行为是否属于深层学习,让大家对深层学习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
对于深层学习,杨乃琪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深层学习必须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掌握深层学习的方法,而老师则应学会基于学科的观念去重构课程内容。
促进深层学习的有效策略
在促进深层学习的策略方面,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认为,让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能带来更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具体途径为: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的自尊、自信区分开来,提供在其能力范围内成功的机会,并借此培养新的能力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调整学习任务和评估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效能感。
接下来,郝莉还从“归因问题”“内在动机”“目标导向”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激发学生动机、促进深层学习的方法。郝莉通过实例让老师们学会了归因类型的判断,指出恰当的归因能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兴趣的四阶段模型剖析了学生产生内在动机的阶段和过程;明晰了目标导向的不同类型,相对于“表现目标”,强调老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去追求“掌握目标”。她提出了四方面问题,引导老师们思考并分享自我效能感和深层学习能给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带来何种启示。
此次工作坊对于老师们而言同样是一个深层学习的过程。在近三小时的时间里,四位主讲人运用了大量生动的实例,对深层学习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参加的老师之间进行了频繁且深入的互动,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的火花,老师们也不断地在思考、整合、重构、反思,产生了大量的输入与输出。,接下来,团队还会通过“正传”“后传”等环节,阐述更科学的深层学习课程体系,丰富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据悉,两场教师发展师研讨沙龙活动开展以来,发展师们利用暑假继续研讨深化选题,并在校外相关培训中承担主讲,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