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教师科学开展教育实证研究,了解期刊编辑的审稿要求,12月19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第11场活动特邀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魏志慧博士从编辑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为来自我校、济南大学等五所高校三百余位老师,进行了题为“如何养成教育实证研究思维与科研习惯”的线上讲座。活动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研究院和教务处联合主办,教工部梁慧颖主持。
魏志慧简要回顾了自身的学术成长历程,通过互动工具大致了解了参会老师们的研究现状。随后,她选择了老师们的高频问题——选题,正式开始讲座。
如何找到研究问题并形成行之有效的选题?魏志慧带领大家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角度拆解梳理五篇案例论文,厘清作者的研究思路,层层推导如何在研究中树立问题意识,进而通过研究予以解答。她认为,“研究问题既来自对文献的梳理又要包括对实践的感知,并综合运用学科研究方法和教育学理论,从而转化为学术问题。”对于多数教师面对大量教学实践问题但缺乏实证研究思维的现象,魏志慧认为,教学为科研提供质疑和批判的环境,并因得到科研的滋养而更有生命力,研究者需要在“在具体和抽象之间不断切换,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转化为学术问题。”
魏志慧指出,要提升教研层次,将教研论文从经验总结的1.0版本提升到实证研究的3.0版本,绕不过去的难关是明确研究问题、完善内容结构,即 “文献综述得出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回答研究问题、写作表达概述清晰研究经过”,她指出,文献综述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以此确定研究空白点保证创新性,做到“在已知中发现和思考未知”;而研究设计是对研究问题本质和系统化的认识,是一种飞跃。她还指出,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差距在于,后者是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效果,当优先追求有效性,保证对学生行之有效;再追求普遍性,争取对同行有启发。
作为编辑,如何看待一篇文章呢?魏志慧基于20年来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分享了“四步审稿法”。第一步看第一印象,即题目、摘要、与期刊的契合度和创新性;第二步看引言、结论、参考文献,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做进一步判断;第三步看整体结构、研究方法,从科学性层面进行佐证判断;第四步根据文章质量作出修改或退稿的最终判断。她指出,论文被拒稿有契合度不足、创新性不够、科学性不明、规范性缺失四个主要原因。要想提高论文投稿的命中率,魏志慧建议老师们要做到“知己知彼”,在与选题、方法、理论“交手”的过程中加深自我认知,找寻凸显研究的创新价值,同时加强对意向期刊的定位、选题及研究方法偏好的了解。此外,透彻的文献综述和清晰的研究意义阐述方能展示选题的新颖性和重要性。在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层面,魏志慧建议作者用四个问题自我检视——研究问题是否明确,研究方法是否匹配,核心概念是否清晰,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及过程规范是否交代清楚。
谈及科学研究,魏志慧提到,科研的实质就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应用和创新知识,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研究者”。她给出了形成科研习惯的路径。首先是培养科研志向,立志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互动。其次,开展跨界协作,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士切磋探讨,不断拓宽认知边界,获得不同启发,以此实现文章的不断迭代。最后是养成良好的脑力劳动习惯,合理分配有限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记忆力。魏志慧还分享了自己建立“反思台账”的“写作秘籍”——可以记录进度,备注不足和修改建议,在反思中攻克难题。
讲座尾声,魏志慧推荐了“宝藏书单”,并用“热爱与坚持”勉励与会教师履行好“读书、教书、写书”职责,让自己不断有生长点,在教学和科研中寻找热爱,在坚持中促成教学和科研。她耐心解答了老师们在写作和投稿中遇到的困惑,强调在反思中加强理论和研究的对话以及自我对话。研究者和编辑双视角的干货分享让老师们连连称赞,直呼获益。此次讲座是第八届研修班教学学术专场最后一场活动,魏志慧博士的分享给此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