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用人单位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基于这些问题,11月15日上午,教师发展中心邀请我校1995届校友,现任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的徐润泽返校,与第三届研修班教师进行交流座谈。徐润泽从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入手,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及相关工作经验,以市场和个体两方面的需求为立足点,提出了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市场的人才的建议。徐润泽认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建议老师把教书育人当成热爱的事业,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他以工程现场经验丰富的我校唐经世老师为例,建议老师们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更重视实践和现场,多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将产学研结合,把自身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他认为,大学的教育体制机制应更好地顺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好奇心,启发、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涉猎知识、主动思考,同时,尽量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还应注重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相结合。他肯定了课程设计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作用。他说,刚闭幕的十九大释放了许多积极信号,“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增大。希望老师们把握机会,适应国际化需要,加强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认为应建立任课教师与政治辅导员互动与沟通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认为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育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情商以及文字运用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校还应多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他的建议是,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做多维度评价,比如增加校外学生满意度指标。徐润泽肯定了我校在毕业生回访方面的积极做法,认为回访对学生成长具有指导意义。他提议,学校应广泛发动校友力量与资源。他称自己“事业的根基从交大开始”,他愿意为学校这棵大树浇水,施肥,提供热量。呼吁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量化、鼓励像他这样的铁杆校友的努力。
徐润泽提到,他公司遴选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他从事人力资源的同事近年不敢来交大招聘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胃口’大,要求比较高,不屑于到施工单位就业”。他发现,基础功比较扎实、吃得了苦、能把工作发展成爱好、同时懂得感恩、有责任担当、眼界较宽的毕业生成长更快,这种人才对公司的未来起到支撑作用。他还强调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协作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有两种类型的毕业生发展不起来,一是扎不下去,不接地气的;二是只知道闷头做,却不抬头看路的。”徐润泽说道。
在互动环节,研修班老师与徐润泽就教学目标设计、面试观测点、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重要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最后,徐润泽说,学校的未来在青年老师手中。他鼓励在场教师,以知识分子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履行好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努力培养出能成为交通等领域引领者和开拓者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