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4月,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正式开班,八个月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研修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12场丰富精彩、具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涵盖了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内容,助力各位老师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期待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期,将分享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张云辉老师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交通人才培养思考”的研修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交通强国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西南交通大学已经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未来将持续为交通强国战略输送青年人才。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教师,在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中,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交通人才,既是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
第八期教学能力研修班宛如一场及时雨,12场教学活动场场精彩,从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帮助我提高自身教研水平,研修期间非常感谢教师发展中心唐秀军和梁慧颖等老师的精心策划组织,让我能够向冯晓云、李斌锋、王珏、余建波、李艳梅和魏志慧等国内教学名师学习请教宝贵的教研经验和技巧,通过该期教学能力研修班的学习,颇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觉,现将本次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我的研究方向是水文地质与地热地质,主要解决隧道水热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难题,承担地质工程专业大三专业核心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工作。目前在我国西南山区正在建设的多项铁路工程均遇到了隧道水热灾害问题,为我国交通工程建设培养水文地质专业人才,是我目前教学工作的努力目标。通过研修班的学习,思考后总结出以下三方面教学改进措施:
思政元素:做好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以交通强国为抓手,聚焦我国规划建设的重大交通工程,引导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融入到地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角色中,利用课程专业知识解决隧道地下水灾害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隧道中常见的地下水灾害。利用VR技术,搭建三维地质仿真平台,模拟不同类型隧道地下水灾害,让学生在三维场景中以旁观者的视角,切实感受隧道地下水灾害,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研思维: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为学校培养研究型交通人才是交大教师的光荣使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教师设计不同类型隧道地下水研究案例,以水文地质课程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隧道涌突水的来源。在本科教学中适当的引入科研训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
成为一名教师让我认识到教师的辛苦和不易,也更加尊重这份职业。然,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唯有刻苦努力,不断提升自己,方能自信立于三尺讲台之上,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交通人才。
作者简介
张云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西南交通大学“青苗计划”人才,主讲《水文地质学基础》等课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十余项,已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50余篇,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优秀结题成果。已指导地质、资勘三名本科生获得西南交通大学校优百篇本科毕业论文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