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4月,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正式开班,八个月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研修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12场丰富精彩、具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涵盖了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内容,助力各位老师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期待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期,将分享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加洪老师题为“从科研到教学的研究心路”的研修总结。
在交大工作六年有余,之前一直忙着做科研、写论文,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去年评了副高后,我的重点开始转向教学。以前认为能上课就行,而现在是要上好课、讲好课、把学生教好。以前是教学经验不足,现在有了足够的经验后,发现自己上课和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毕竟从会到精通是一个质的变化,自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022年4月,我报名参加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尽管这一年的大部分培训是线上参加的,但对这一年学习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讲座的心得进行反思复盘时,还是让我收获满满,比如:
冯晓云教授题为“新工科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生动讲座,使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我们受益匪浅。建设一流教学方式,教师应因势利导,要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带来正向的持续的变化,链接学生未来事业和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余建波老师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评、测设计与实践”的主题讲座,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发方面得到很多启发。寻找网络与教学融合的突破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营造有效的教学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沈火明和石磊教授题为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推进”讲座,我认识到了让学生自然接受、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内动力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学时,我们也要从国家、精神、人格、智力层面和科学观等角度进行解析,结合课程的知识点,从研究方法、社会热点、学科发展史等方向挖掘。
郝莉院长题为“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研究”的工作坊,我学习到了选题应结合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选择适合的题目。首先确定自己熟悉的、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初步选题或大致方向,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深入学习教学研究方面的知识,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或针对具体课程或专业中的具体教学问题进行选题。
贾蕃老师题为“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作者的视角”工作坊,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上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们要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让教学科研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和“学”的共同发展。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加之教学实践上存在的实际困难,我明白现在已经不是上课的问题,而是研究上课的问题,研究教学的问题。这一年的培训,解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从做好PPT开始,到设计有效的教学,再到发现教学研究问题,最后到教研论文的发表和教改项目的立项,自己心中逐渐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我决定从今年开始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发展,提高对教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要求自己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研究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将本专业学术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应用到教学研究中。也希望今后自己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要像做科研项目那样进行教学研究,并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作为青年教师,从来没有写过教研论文,也不知如何下手。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年我们要想在学校站稳脚跟,首先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论文,特别是高质量的顶级期刊论文。而现在中国的科研圈,青年才俊太多了,这在无形中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因此要想在科研上立足,必须做好科研。这导致我们没有足够时间来思考教学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刚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少,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站在讲台上讲课,虽然自己觉得讲得不错,但是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的。教学经验的缺乏,导致没有足够的素材用于教学研究。
好在经过四五年的教学科研经验的积累,我已经能处理好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轻重关系,也能很好地平衡好两者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我从科研中找到了和教学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让教师的科研渗透到教学中。许多学生下课后告诉我,说想来我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研究,想看看上课讲的这些反应在实验室是怎样进行的。所以我想以此作为出发点,将教师的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将这个课题作为一个教改项目申请,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的第一篇教研论文中,我就准备将这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
我目前的科研方向是绿色合成,讲授的课程是《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这几门课,它们都能很好地融入绿色合成理念。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教研项目进行研究,也期待能得到学校的相关支持。
作者简介
李加洪,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四川省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材料化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优秀课外创新活动指导教师,西南交通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创新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J. Am. Chem. Soc., Green Chem 等高水平SCI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