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4月,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正式开班,八个月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研修活动得到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12场丰富精彩、具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涵盖了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内容,助力各位老师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除撰写教研论文外,老师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期待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期,将分享数学学院卢鹏老师题为“铭记初心,教师学习永无止境”的研修总结。
加强学科建设
通过冯晓云教授的报告,我体会到对于我们公共课数学教师来说,如何为新工科提供扎实的基础以及服务好学校各种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是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在这两方面我们需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同时新理科的建设也应该提上议程。虽然现阶段教育部并没有提出这个方面的设想,但是我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在其他学科发生改变的同时,我们的理科还一成不变,因此还需要理科的老师们积极探索,更好地服务好我们Z时代的学生。
关于冯校在报告中提到的一流课程的标准,我非常认同,但是现在大面积的数学公共课程(高数、线代、概率)还没有做到,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人数过多:参与这些课程的人数普遍超过120人,虽然能有一定的师生交流,但是由于人数过多、问题不能太过于深入,学生基本都是单独作战(完成作业),没有合作学习问题的设置。
缺少个性化教学: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并制定相应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优生、中生、差生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教学方法基本一致)。
课程缺少创新:课程是一个闭环,需要持续改进,但是部分老师还是拿着一成不变的教案进行授课,且没有相应的课程总结与反思。部分教师不愿意做出改变,没有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时代的发展有点脱节。
冯校还谈到了优秀教师养成心得分享,其中我很认同的一句话就是:“铭记初心,持之以恒。”一些老师刚开始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地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只要完成即可,没有了当初的热爱与理想。
我想除了老师们的自身原因以外(主要原因),学校对教学型教师的重视程度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工作待遇、心理情况等一系列问题(我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一系列活动就是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在教学上成长,我认为非常的棒)。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我们的老师愿意做出改变,我相信一定能在教学教改的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余建波老师带来的报告说到“混合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翻转才是教学中的灵魂”,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在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分享中,让我感触尤为深刻的是关于保证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一些措施与方法。他说到学习强国APP为什么受到很多党员的热爱,是因为它里面设计了双人对战、四人对战等环节,同时有积分排名可以让每位参与者知道自己在这个单位的排名以及全国排名。所以我们在开发本课程的线上学习资源时,可以利用这些思想让学生进行游戏化学习。
游戏可以设定从低到高的难度,让学生有闯关卡的成就感,同时给予积分设定(可与成绩挂钩),让学生完成这些测试后知道自己在同学中的位置,有效提高他们线上学习的认真程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线下的教学。
另外一个感触比较深刻的内容就是关于江苏省某高校老师参加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所制定的多元化学习测评标准。从数学角度来看,就是分成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最小指标所占的总分数仅为0.25%,非常细致。同时三级指标给出了二级指标下的打分,量化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对应于学生该项如何表现,真正做到了过程性评价、表现型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是一份天花板级别的多元化评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借鉴。
聚焦课堂 科学用声
中国传媒大学柴老师关于“科学用声”的讲座,让我了解了声音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科学用声”不光可以保护嗓子也可以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第一,说话需要有重音,但并不仅仅只是声音大,而是要引起同学们的听觉注意。我平时在教学中也会有抑扬顿挫的讲解,这种重音的深入使用可以利用起来。
第二,就是手势的使用,要有力量、开合度大、指向性强、不要犹豫等,否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影响自己的课程讲授。
8个月的研修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大学教师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要以这次学习为契机,养成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及专业水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让学生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
卢鹏,数学学院公共数学教学与研究部教师,校教师发展师。第二届全国数学建模微课程案例教学竞赛一等奖,西南交通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四川省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三等奖。2022年数学建模思政案例作品《大学生就业的最优选择问题》被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群评为特等奖。四川省线上一流课程《数学建模精讲》主要成员。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奖12项(国一4项)。主编数学建模实验指导教材一部;参与编写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教材各一部。主持及主研数学建模教改项目多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