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去年4月,热衷于人才培养探究的55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七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我们的研修活动在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下火热开展。开班以来,我们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团队)举办了9场集中研修活动,内容涵盖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质性研究方法等。近期,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杨丹老师题为“要做引路人,更要做明灯”的研修总结。
01教与学的问题
这几年面对我家小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我经常想不起曾经学过的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当年在初中高中的时候,我曾经也认为自己学得非常扎实,对基础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然而,20多年过去了,我已然把这些基础知识抛置于脑后,无法解答孩子的简单问题了。而孩子爸爸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依然能清晰明了地阐述原理,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依然能记得当年复杂的公式。这些事情不禁让我反思,难道我就是那个应试教育的“产物”吗,这些年我学到了什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怎么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
参加了2021年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第七届研修班的课程后,我逐渐明确了以后教学的思路。培训课程中,孙康宁教授说:“因为能力的养成比知识储备更重要。随着时间推移,知识可以更新,但能力却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只有具备了各种能力,才能应对当下与未来。这些能力包括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知识向能力转化是工程教育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也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曾经将学习分为了六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将“知识储备”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那他的学习将停留在浅层,只能完成记忆、理解部分。虽然他能应付各种考试,甚至有可能取得高分,但是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被他遗忘。这是一种惰性的学习。在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想要了解什么知识,上网就能搜到,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以学生知识储备量作为教学目标,因为培养学生各种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更为重要的。然而,能力的提升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应为主体,而教师只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储备一定知识的同时,学会理解与运用掌握的知识,最终促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用了这种思想,将工程项目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储备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提升(图1),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后期的教学中,我将对这个教学理念进行完善与修正,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图1 知识储备到能力提升
02教师自我修养问题
整个培训期间,教师研修班举办了9场培训,每一场都非常有特色,我从中不仅学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好老师”的魅力,目睹了各位教学大师的风采,看到了我的榜样,有了努力的方向。
厦门大学林亚南教授进行了“潜心教书育人 打造一流课程”的讲座,我非常庆幸自己在现场聆听了林老师的教诲。林老师说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情怀打动学生,影响学生;要尊重、理解并包容学生;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学生才能喜欢学习。林老师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需求,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林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从教多年来的手写教案,上面不仅有教学内容,还有课后反思及备注,使我大受触动。林老师不仅致力于教授好自己的课程,还致力于提高其他高校的高等数学及线性代数的教学,是一位真正走向卓越的教学大师,体现了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学。
南京大学黄成教授向我们传授了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经验。黄教授诙谐幽默的语言、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深受感染与启发,原来枯燥无趣的专业课在引入思政元素时,也能如此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原来教师教授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教师对人生的认知、对生命的感悟。
曾经我以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呼只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高赞,在学习了各位教学大师的讲座后,我慢慢体会到了,教师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职业,并不仅仅只为了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用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人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建立并塑造一个完整、充实的自“我”。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知识上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心中那盏明灯。我在第七届教学能力提升班中收益良多,希望今后能用心教好学生,提升自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以这些老师的教诲为指引,以林老师说的“好老师”为标准,努力提升自我,尽我最大所能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作者简介
杨丹,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工程师,目前主要从事地质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教改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工程为导向的土力学综合实验教学方法改革”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