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师说:研修心得】张育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研修心得

来源: 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张育智;编辑:向玲     日期:2019-08-26   点击数: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石坚教授的报告让我对教师在本科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指明了教师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

(1)为何要立德?

立德实际上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并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育如果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持续健康的发展与壮大。

立德为何如此重要?因为一个人在“德”方面的修养将决定其能否成功以及取得多大的成功。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按照传统的“成功”的标准,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与价值,就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财富、赢得了怎样的社会地位。在这样的“成功”标准下,拜金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钱权交易的出现便不足为奇。很多人为了获取财富与社会地位,不择手段,毫无底线,不但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甚至触犯法律,为人们所唾弃。

那么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呢?

爱因斯坦做出的回答是: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如果学生能够以此作为其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则其必定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必将持续其一生,主动做到终生学习。

(2)如何立德?

立德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德”,并让他们不断地去修炼与提升自己的“德”呢?

反复空洞的说教是不受欢迎且必定无效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石坚教授利用医生给病人诊病的例子教我们如何提升学生的“德”。

如果医生给病人诊病时只看到各种检查结果,根据各种指标与病症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则这个医生最多只能算个合格的医生,只能对症下药治好这一个病人的病。但如果医生能够通过病人的病症,结合病人所在的社区及其生活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导致病人生病的病因,由此对该社区甚至该地区的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建议,则可能使更多的人通过预防措施避免承受疾病之苦,这样的医生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让他所学的医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这个例子我想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讲授具体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将其与该门课程其他章节或其他课程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以更高的层次理解所学知识,那么学生看问题时的思路、角度和层次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石坚教授用另外一个例子给我们展示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

在国外留学时,在一次期末考试中,石坚教授表现异常突出,老师给了他99分,在单独交谈中,老师跟他说,剩下的1分是你终生奋斗的目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岂能是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

对“德”的提升一定要融入每一节课具体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一句不经意的话或一个举止,给予学生的激励,让学生去发现自己”。

(二)树人

(1)树怎样的人?

在具有上述“德”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培养能够在充满变化的未来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人。这些人不但具有各自专业领域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和原创能力”的品质。

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工具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只有能够及时发现变化、适应变化并利用好种种变化的人才能够引领变化。

为此,将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能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上述几点,必须要根据新情况,对已有知识在批判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并进行必要的创新。在这样的要求下,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原创能力的培养便显得格外重要。

(2)怎样树人?

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上述能力与品质的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动手为途径,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为重点,以业绩为标准。学生自己做,老师协助做,师生共同做。这是本科课堂教学的原则,也是培养学生的行动指南,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真正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树人方面,石坚教授反复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提出要学生把所学知识在运用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对所用到的知识需要仔细学习,同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与设想不同的情况,此时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上述能力,他才可能应对飞速变化的世界,才能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石坚教授用他自己在内燃机厂工作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学习能力的培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虽然不是学机械专业的,但通过自学机械制图最终成为技术骨干,设计的设备现在仍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他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组装汽车的经历也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使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石坚教授指出必须注意并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别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的方式,他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通过分阶段对典型作文的修改的讲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写作的方法。这些对我今后的教学都很有启发。

通过对石坚教授报告的聆听与学习,让我不仅对今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今后我将以立德树人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面向未来,为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教师简介:

张育智,男,1978年11月生,博士,讲师,邮箱:zyzswjtu@126.com。

学习经历:

1997年9月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2001年7月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年9月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2003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2007年7月博士毕业并于2008年1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年7月进入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工作,工作至今。

期间曾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进行交流访问。

科研及教学经历: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跨度桥梁稳定性及施工控制,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结构减隔震。主持交通运输部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10余篇。

曾参与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苏通长江大桥和嘉绍大桥的施工监控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大跨度斜拉桥施工监控工程经验。曾参与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济南建邦黄河大桥剪力滞模型试验,安庆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主梁钢锚箱静载及疲劳试验,南京长江三桥钢索塔轴向力传递机理与模型试验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试验研究经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南京长江四桥锚碇传剪器承载力及滑移量试验研究项目,获得了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曾给本科生讲授《混凝土桥》,《桥梁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给研究生讲授《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等课程。于2015年12月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