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变革大学课堂教学
一提起课堂,你头脑中出现的是不是一个老师在讲台上讲,几十名学生在下面听?而且学生中可能有的在听课,有的在发呆,还有的在玩手机……这一幕很可能是许多老师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以至于大家错误地认为这就是课堂的常态,甚至于认为课堂教学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但大家是否想过,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老师教得是否开心?学生学得是否起劲?对于这几个问题,我想我们的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以前以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也学得很认真,可现在为何学生上课不愿听老师讲,甚至在玩手机?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老师讲得真那么差,以至于学生不想听或者听不懂?其实不全是这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变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互联网上学习资源比比皆是,只要你愿意,你几乎可以向别人学到你想学的任何知识。现在涌现出来的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世界名校著名学者制作的教学视频,而这些视频中的学者可能把相关知识讲解得非常简单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更愿意看视频学习,而不愿意听课堂上的老师把简单的问题讲得很复杂了。
在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已经是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此时,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需要,他们如果想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就是说:老师知道的知识,学生也知道;老师不知道的知识,学生也有办法知道。既然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听老师采用那么古板的方式来讲那些固定的知识呢?
其实,这就给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两个新问题: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清楚今天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分析一下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的现实情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可能是现在尚不存在的职业,他们需要掌握并利用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技术去解决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们将面临一个需求未知、需求善变的世界,要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独立、全面思考的能力;(2)高效自学的能力;(3)清晰的表达能力;(4)团队协作能力。只有具备上述4种能力,学生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备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式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培养目标,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只能实现现有知识传授的目标,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则无能为力。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课堂。焦教授给出了答案:好的课堂既不是那个被称为教室的物理空间,也不是一位年长的人面对一群孩子唱独角戏,更不是照本宣科的考试预备所,好课堂是师生在多元空间中的创造。这样讲可能太抽象了,那么我们具体来讲一讲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为“好课堂”。
好课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1)有趣
为什么好课堂要有趣?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脑三层结构中的哺乳脑对于那些能产生愉悦感受的信息比较敏感,这些能让人感觉愉悦的信息才更能让学生产生喜欢学习的意愿。
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呢?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法:
① 采取游戏作为教学策略。例如:在我们一节课开始时的知识回顾环节或一讲课结束前的总结环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间的竞争性游戏,就可以让这些枯燥的教学环节变得趣味十足。
② 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这其实在学习科学中属于学习情景创造或已有经验激活的技巧。为了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将新知识理解并将其纳入到“长时记忆”中去,即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连接,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已有经验是最为常用而且有效的一种学习情境创造法。
③ 让课堂变成交互式的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课堂又将变成只有老师一个人讲而所有学生听的讲授方式。而这种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存留时间将很短,很容易遗忘。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回答问题,参加小组讨论或辩论等形式,那么学生由于有亲身体验,因此记忆会很深刻,而且由于有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可以直接成为既有经验,这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也很有帮助,便于学生高效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④ 给予学生选择。有趣的课堂应该是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课堂。每个学生的情况均有差异,因此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兴趣都有不同,因此课堂上应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和满足。例如:有的学生是视觉敏感型而有些同学是听觉敏感性,而还有一部分同学是体验学习型的,这时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多花些心思以满足不同学习类型的同学的需求。
⑤ 用技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这可能是目前很多老师所不擅长的,现在可以利用很多软件或手机APP及小程序,方便快捷地实现很多教学功能,这是需要我们今天的教师花些时间学习和提高的。
(2)有效
好的课堂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①独立、全面思考的能力;②高效自学的能力;③清晰的表达能力;④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环节达成相应的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3)高效
我们的课堂不但要求是有效的,还要是高效的,也就是单位时间要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而且实现得要更好。这是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很宝贵,如果课堂上不能让学生高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势必要占用学生课下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增加很多,不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利用其课下时间。但要想使教学变得高效,就必须让教学的各个环节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北京师范大学王珏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
(4)生成性
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如果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一成不变的内容,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那么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很有兴趣吗?不会。因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已知的,只要学生想寻找答案,他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或纸质资料找到完全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还有到课堂上来学习的动力吗?肯定没有。但对于我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即对学生4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说,只教书本上既有的知识是无法实现的。我们要在课堂设计中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并利用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并开展小组式的互助学习模式,在实践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将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与成果的舞台,让课堂真正成为知识诞生的地方。
(5)互动与参与
只有当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此时我们认为“教学”才真正发生了。如果学生从不参与互动,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那么,即使我们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吐莲花,我们的教学真正发生了吗?没有。评价“教学”是否发生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真的领会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真的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锻炼了那4项能力。要想达到这些标准,让“教学”真正发生,那么就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真正学到新知识,而且也让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好处,而且对于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后,焦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能够高效地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些工具有的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有的可以用于小组协同开展工作,进行项目的高效推进与管理;有的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则能够让老师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并对小组协作方式下每个成员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有的则能够提升老师与学生间沟通效果。总之,这些工具都将有助于教师将课堂打造为集有趣性、高效性、互动性且具有生成性的好课堂。你还在等什么?还不赶快和我一起将这些工具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教师简介:
张育智,男,1978年11月生,博士,讲师,邮箱:zyzswjtu@126.com。
学习经历:
1997年9月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2001年7月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年9月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2003年获得硕博连读资格,2007年7月博士毕业并于2008年1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年7月进入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工作,工作至今。
期间曾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进行交流访问。
科研及教学经历: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跨度桥梁稳定性及施工控制,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结构减隔震。主持交通运输部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10余篇。
曾参与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苏通长江大桥和嘉绍大桥的施工监控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大跨度斜拉桥施工监控工程经验。曾参与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济南建邦黄河大桥剪力滞模型试验,安庆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主梁钢锚箱静载及疲劳试验,南京长江三桥钢索塔轴向力传递机理与模型试验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试验研究经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南京长江四桥锚碇传剪器承载力及滑移量试验研究项目,获得了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曾给本科生讲授《混凝土桥》,《桥梁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给研究生讲授《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等课程。于2015年12月获得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