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我交的教师们正根据各自学科和专业的要求与特点以及各自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全线铺开了在线教与学的工作,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在网站和本平台推出的“战‘疫’师说”专栏,专此记录战“疫”期间云课堂的教学片段,与您共同聆听师生们的教学故事。本期,我们邀请医学院王兴老师分享他在疫情下对医学相关课程网络直播教学的思考。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为落实教育部、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本学期《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按照网络直播授课的方式进行。疫情发生以来,同学们对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平时要明显大的多,特别是在笔者介绍了本课程的辅讲,西部战区总医院的周龙甫老师已随军队医疗队奔赴了武汉抗疫第一线的事迹后,同学们作为未来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停课不停学”所指的“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停课不停学”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广义的学习,是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如何评估,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对顺利开展网上教学至关重要。 针对前期有老师、同学反映的直播平台不稳定的情况,我们除了选择主讲的智慧树教学平台外,还单独建立了课程微信群作为备用, 教学要求、课件会同时发到两个教学群,便于同学们提前学习。从第一次直播教学的情况,这个非常有必要。
2. 课程教学
医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何及时利用网上资源,结合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值得深入思考。这次开设的课程《医学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课程,笔者结合这次疫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准备了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在第一讲绪论中介绍医学实验动物等级及饲养条件时, 在微信群里同时上传了这次疫情中舆论的焦点单位—中科院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的视频介绍,同学们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这课程后继续学习,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微信群里同教师互动,也可直接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引导同学们关注这次疫情过程中涉及实验动物、药物筛选的一些问题,使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并对自己的专业、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
在讲授小鼠的应用研究中,同学们对其模型制备和应用没有直接的认识,这次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微信群引用了抗击疫情中最新的动物筛选模型制备的报道,并结合前期的双黄连体外模型筛选的新闻,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动物模型的重要性,做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笔者认为这也是网上教学的一个优势所在,可以及时链接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
二、存在问题
网上直播教学对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 师生互动不充分
网上直播教学,教师和学生不能见面,仅通过语音和文字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在授课时不清楚同学们的状况,是否在认真听讲,是否做了笔记;同学们有问题也不能像日常授课一样面对面咨询和交流。这给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会经常组织讨论,要求同学们就一个问题提前查阅资料后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但在网络直播教学中很难实现或效果不佳。
2. 师生投入感不足
教师在授课时仅面对电脑,学生在听课时是一个人,没有一起上课的感觉,更没有课堂约束感。时间久了师生会产生疲惫和投入度、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影响教学和听课质量,教师也有对空讲课的感觉。笔者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也多次微信询问自己的研究生,声音和图像是否都有,讲解速度是否合适等,以最大程度避免出现问题。
3. 硬件及软件问题
第一周网络直播授课时,有很多教师和同学反映系统不稳定,讲课页面无法显示,上传的课件突然消失,网络速度不够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学开展。相信通过不断的调试和对软件熟悉,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三、学生反馈
从第一次授课后情况看,同学们对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通过线下了解,也有同学认为网络直播授课的互动性、参与性不强,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要求更高。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对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好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四、后记
网络直播授课,不仅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师来说也是个教学方法的学习。如何更好地开展网上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过程,相信随着课程教学的继续进行,师生会更加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个人简介
王兴,医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药学方向),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博士后(药物基因组学方向),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芬兰瓦萨大学中芬中心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药药物动力学、中药新药开发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