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战“疫”师说 】余夏云:危机时刻的网络教学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余夏云 ;本期编辑:陈晓 杨光     日期:2020-03-15   点击数: 

编者按:随着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我交的教师们正根据各自学科和专业的要求与特点以及各自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全线铺开了在线教与学的工作,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在网站和本平台推出的“战‘疫’师说”专栏,专此记录战“疫”期间云课堂的教学片段,与您共同聆听师生们的教学故事。“余”音袅袅,“遐”思“云”端。本期,我们特邀人文学院的余夏云老师共商网络教学中的“名家名篇”课程,如何在疫情危急时刻,发挥其独特的人文思索与关怀效用。

“名家名篇与人文关怀”本以“关怀”为要务,但过去的重心乃在于细讲名篇,疏通纹理,而缺少必要的升华点染。今年病毒凶恶,文学何用,又成考验,因此,决心再做调整和探索。翻检资料,睇见B站上台大欧丽娟教授讲评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句。她说,王维羁旅在外,旷日持久,而今遭逢故知,本该内心翻涌,无限关心,但万转千回之下,却意外舍大取小,不痛不痒问一句“寒梅着花未”。

人世巨变叵测,王维却在这细枝末节里找到光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可取舍之间,已有大难。天使逆行,而你我宅家养肥。虽然高下立判,但未必意义全无。“一人睡觉全家光荣,全家睡觉精忠报国”。文学正是在这有意与无用之间投下吊诡的天机。课要改,改到生活里去,从字里行间纵身一跃,到网络的世界中,把那些没有生气的、平凡的琐碎都连缀起来。

于是,第一个工作便是再解读。“名家名篇”开课三载,历来鼓吹声望和名气,但归根结蒂不过是人与字。因此,不必高人一头,索性都退回来,退到人间的琐碎与不堪上。想到黄仁宇。大家尽知他的名作《万历十五年》,读或未读,大抵都有揣想:1587必然关键,可其实,英文原书竟赫然标榜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无足轻重却要大费周章。黄仁宇卖了一个大关子。关子不难解,学理上是解构,哲理上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看你敢不敢承认鸿鹄之志而外,我们的际遇里也多只是碎屑与不堪。毕竟这是生命的常态,食色性也,吃喝拉撒。那么问题来了,号称关怀的文学能否振衰起弊、纠偏补过呢?言外,文学何用?关怀何在?

于是,有了第二个工作——再解构。理论家布鲁姆,一壁大谈正典,一壁直言文学无用:它不造新人,也不改旧人。该恶的还是恶,该善的还是善。不过,他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于他,文学对己不对人,只帮助我们正视个体的孤独。而孤独是什么?

别人一往无前,你还敢于宽坐缓行。从前车马慢,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自我是在缓慢中培养的。唯有慢,你看得清周遭,识得清花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坐困愁城的当口,我们步幅放慢,是否更懂得生命的迫切?柏桦说,请人吃饭,是慢慢食;送人别去,是慢慢走。慢是祝福!所以,关怀者,唯慢而已。

解读与解构之后,“名家名篇与人文关怀” 的立意更明确,也更谦卑。只是不承想,这样的所得,起自大危难。我最喜欢《红楼梦》里探春去南方。那时节,精秀的儿女们业已沦亡,唯高鹗宽厚,让探春走出凋敝的园林,前去南方,那是大海的所在,要把希望的花朵带向广阔。网络教学是否也会是那个温柔和伤感所系的南方?未来的可能呢?且让我们拾花入梦,悄然以待吧!

作者简介

余夏云,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交通大学“雏鹰学者”、唐立新优秀学者。主讲《20世纪中国文学史》、《名家名篇与人文关怀》、《晚清文学与文化》、《大学语文》等多门本硕课程,曾荣获第七届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出版专著有《雅俗之争: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场域占位斗争考察》、《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合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