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战“疫”师说 】杨都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学合作共同体”线上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杨都强;编辑:彭俊     日期:2020-03-14   点击数: 

编者按:随着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在线教学的形式开展,我交的教师们正根据各自学科和专业的要求与特点以及各自课程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全线铺开了在线教与学的工作,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他们有着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在网站和本平台推出的“战‘疫’师说”专栏,专此记录战“疫”期间云课堂的教学片段,与您共同聆听师生们的教学故事。本期,我们邀请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辅导员、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任课老师杨都强分享他如何结合所授课程“知行合一”的翻转与实训性质,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教学合作共同体”教学方式对课程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的体会。‍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探索职业发展,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课任老师们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基于“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达成个人生命发展与完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核心目标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化”两大核心任务,结合课程本身具有“知行合一”的翻转与实训课程性质,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教学合作共同体”教学方式对课程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背景阐述

1.课程内容模型介绍

通过课程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结合学校“轨道交通”的行业特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内容与板块得以完善。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与步骤,具体包括生涯知觉、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和生涯调整(见图1-1),其中生涯探索中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分别对应着自我认同和社会化两大课程核心任务。

图1-1生涯规划系统模型图

课程回答了原有理论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很少关注或启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问题,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出发,把握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动力,着重回应了那些真正关乎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才能认识自己?怎样才能认识社会环境?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怎样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去处理个人、工作和家庭的问题等。根据“生涯规划系统模型”,顺应内在和外在的变化,围绕目标对行动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修正,不断接近并实现目标,达成人生的均衡幸福。

面对新特性、新需要采用”生涯规划系统模型”对课程教学环境条件与课程自我实训本质进行探索分析,试着实现课程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化”。

2.课程教学环境探索

疫情的无情倒逼着我们审视世界,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与自然关系伦理、社会治理效能与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等话题不绝于耳;同样,教育战线的高校教师也成了这段时间最忙的群体之一,学习“线上主播十八般武艺”的同时也是试着重新看待和思考当下的教学,积极投身于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从1994年中国互联网元年至今已经26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和网购”在“新四大发明”中占据三个重要席位,应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很大程度的追赶和一定程度的超越。然而作为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大学教育,好像还未曾与互联网如此“亲密”。

相较于不得不拿起互联网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师,教学的另一端已经是生于互联网长于互联网的真正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生活与思维模式紧紧依附于互联网,像水和空气一样熟悉;但他们把手机等设备用于课堂学习还不太多,甚至偶尔还被“手机收纳袋”强行断网。可是,加装再强的网络屏蔽器,课堂也不可能成为一直作为网络环境下的自留地存在。

有学者指出,高校教师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我们对互联网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应用还保持着很大程度的“克制”。这种“克制”带来的是与时代脱节,在当下的反映是些许的匆忙与慌张;不期而遇的“亲密”让线上教学平台一夜之间蓬勃发展,功能不断的完善。这使得线上教学真正成为了教学创新与改革的一种强势形态,因为各类型线上考勤、随机抽人、及时投票、实时测验等无时差反馈,不光满足时代创新要求的新鲜性;课程管理的便捷性与课后大数据分析报告,也满足(教学创新与改革)指标考核的熟悉感。

3.课程实训本质的自我探索

时空的转换或许比理论上要快许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学生而言,疫情突发兀然创造出来一个个相对独立又或者异常紧密的空间,相对独立在于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离开学习群体独自在一个屋子里学习;异常紧密在于学习好像从来没有和家庭生活这么接近过,而这实际上将会是他们步入社会后未来时间的一种学习常态,特别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上线后,和当下挤在阳台一隅备课上课的老师类似,身后就是家庭,手旁就是琐事,心里可能也会默默怀念群体形式的学习,然后默默喝下眼前那一碗碗标榜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大补汤。

同样,互联网的兴起,很顺畅的构筑起了一个时代,重塑着文化与精神,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管在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件事情上显得不是那么流利,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当下学生,互联网已经是一种真实空间存在,现在的不流利势必会在未来形成一股洪流,冲击真实世界的虚拟城墙。未来学习无论从信息的获取、工具的使用还是思考方式,都将全新构筑于这个时空之上。

之前《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常常被诟病的是学生都还不知道职业是什么,社会生活是什么模样的时候就在类猫画虎、装模作样的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也因为如此,课程往往会折中采用对大学生涯规划的方式进行实训;突发的疫情冲破了对互联网在教与学应用上的克制,在正常时空下划出一块相对独立又或者异常紧密的空间,无情的撕出一间“教室”,如此看来,对学生而言倒显得更为“真实”,在这样的“小方桌”上倒好像是未来学习的一次实训,也是另一层面的“社会化”。基于以上思考,尝试探索构建“教学合作共同体”的体系和教学模式。

二、体系理念与构建实践

1.体系理念与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指出高阶层次认知活动(分析、评价和创造)相比于低层次的认知(记忆、理解和应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费曼学习法指出,运用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的方式学生将具有更高的学习留存率,学生通过“教”和“做”的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达到90%以上;同时现代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意义构建的方式具有更好的学习成效。同样,曾获评教育部精品课程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作为西南交通大学重点建设通识课程,也具备通识教育同样的目标: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完全、完整的人。

基于以上,近年来教学创新与改革方向也不约而同的瞄准了研究导向型和实践导向型教学,以兴趣驱动和跨学科任务互动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和意义构建的过程与环节,从而达到高阶层认知过程和高学习留存与掌握度的高教学效能。这构成了“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有力理论支撑。

2.体系构建

本人尝试构建在互联网时空和学生未来学习条件下,知识与理论同行、探索实践与意义构建并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持,用教学任务合作互动、团体互教互学与个人自律自学融合共享的“教学合作共同体”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根据生涯系统模型5个任务模块(见表2-1),对应分成生涯觉知、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和生涯调整5个互教互学小组,同时根据课程重点进行模块微调,对两个核心任务进行再分配。

表2-1生涯系统模型任务模块与分组

任务分解与团队组建完成后,分作学生自律学习与实训展示、分组团队合作学习与教学、教师教学提升及师生共评3个环节开展日常教学(见表2-2),并对应形成个人学习记录日志与学生生涯规划书、会议纪要与课程演示文档、线上平台课程报告等3个层次5个文本材料(均采用线上教学平台收集整理)。

表2-2 “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三个环节

就以上模块与环节着重培养学生模型理解与构建能力、信息整合与转化能力、团队合作与过程管理能力、交流互动与表达展示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5个一级维度和15个二级维度的能力和素养。(见表2-3)

表2-3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中学生能力和素养评价维度表

生涯规划是一项周而复始螺旋形的上升的连续过程,每一个循环就是一次升华。同样,在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的运作中,根据维度量表,结合三个环节进行周期评价,及时全面反馈,促进教学成效螺旋上升(见图2-1)。以学生被考核与自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组间互评与组内互评结合,他评与自评结合的方式开展量表评价考核。

图2-1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概述

3.课程实践

(1)学生分组与任务分解:根据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的能力的特点,《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在任务分解与学生分组时采用专业乱序,男女均分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同样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见图3-1)

图3-1课程分组与任务分解情况(姓名学号打码)

(2)课程三个环节操作的具体描述:由于课程开课之初需要一定的课程导入,加之学校第三次选课还尚未结束,因而在前期的课程中仅进行了课程导入等环节。三个环节的实际操作都还在初步阶段,在第一个环节,仅进行了该环节之一的步骤即学生“高价值成长经历分享”(见图3-2),第二个环节也仅完成初步分组和任务分解。第三个环节中教师教学提升占据了较大部分,偏向于导入和讲授。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老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分享,在对课程表达期待的过程中(见图3-3),都自然的靠近了当下社会状态,示范性的开展了对“抗疫英雄”致敬环节,以及关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个人职业梦想与“中国梦”,个人职业生涯、城市发展及时代大势的关系等话题的探讨,内容丰富新鲜符合时代气息,不知觉中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表达,也为“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的运行建立了良好的开局。

图3-2学生自律学习与实训展示环节之一

图3-3选课原因和课程期待

(3)考核操作描述:“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构建与实践,核心在模型构建的完整与科学性,基础在周期考核体系的合理与易用性,线上平台无疑给繁复的考核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保障。前期课程实践主要通过“雨课堂+QQ群课堂”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与互动,结合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分阶段、不定时设置课程问题与知识反馈,既能确保学生注意力全程在线,也对课程“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行了可行性验证。(见图3-4)

图3-4课程及时反馈与简单考核

三、效果分析与预期

由于全国高校集中采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授课,前两次课程均遭遇网络拥堵,原定线上教学平台使用受限,导致部分数据未能记录,难免有些遗憾。好在前两次课程更多在概述性导入和任务分解,对于体系的实践更多是后面课程的环节,相信随着疫情的消退,线上平台的情况将得到改善。同时,同学们总是积极阳光的表示理解,也给予了课程教学一些正向的评价(见图3-5)。让我们不妨放下一些担心,对“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的运作作一些合理的效果分析与预测。

图3-5学生部分评价

教师角色和功能的变化:线下课堂中的教师作为几乎是绝对“传道、授业、解惑”权威存在,往往承担了教学信息和素材的提供与讲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的的掌控以及各个教学环节和课堂氛围的主演等角色与功能。在线上课程“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中,由于互联网给予各个网络节点天然的平等性,加上独立空间给予的隐匿性,教师和学生接近平等状态;教师转变成了学生在构建自我知识和能力体系过程中的“编剧”,在学生自律学习和团队共同成长过程中的数据记录者和技术支持,甚至是各方事务的协调者和各类事件的调解员,最后还成为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观赏者。

学生角色和功能的变化:学生将会从原来目标不清、动力不足的、学习留存率低的被动学习者,转变成目标明确、动力十足的主动高效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素材与信息的提供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激励者,自我成长的记录者和管理者,甚至是课堂氛围的带动者以及教学者。在自我管理和相互督导下,学生出勤率(目前都是100%)、课堂活跃度、课程即时反馈与作业质量都会相较于传统线下课堂大幅提升,最终促成高知识掌握度和高教学效能。

课程变化:针对《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线上课程构建的“教学合作共同体”是一次尝试,其课程环节与考核体系较为复杂,在日常的线下课堂中很难完成,且文整工作量巨大;线上平台的便捷性与易用性,将极大改善和解决课程管理文整工作的难度大的问题。

总之,作为网络原住民和未来学习者——学生而言,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环境,无形中也具备互联网赋予的特性;我们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对教学素材更新、对教学手段改进的同时对教学环节和考核体系革新,构建“教学合作共同体”体系,把互联网配套应用于教学的尝试,将会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形态,带来积极正向和意义深刻的影响。当然,由于疫情严峻,课程真实效果及普及可能性还有待网络畅通环境下进一步进行探讨阐述。

最后,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所有的人都平平安安,待到春暖花开之际,相聚图书馆前共赏垂丝海棠。

作者简介

杨都强,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辅导员,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