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师说·研修总结】张育智: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研修总结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张育智;本期编辑:彭俊     日期:2020-04-30   点击数: 

【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0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我们的研修活动在老师们的参与下火热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11位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10场集中研修活动,邀请往届教师举办了一期专题研讨沙龙,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变革、教学方法、教学学术及PPT设计制作等。随后,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土木工程学院张育智老师的研修总结。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之“道”

所谓立德是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并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要实现立德的目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讲授具体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将其与该门课程其他章节或其他课程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以更高的层次理解所学知识,那么学生看问题时的思路、角度和层次都会有显著的提升。同时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三观引导,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与领悟建立起正确的“德”。

所谓树人是指:在具有上述“德”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培养能够在充满变化的未来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人。这些人不但具有各自专业领域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识变、应变、求变”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和原创能力”的品质。

为了培养出具有上述品质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就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动手为途径,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为重点,以业绩为标准。学生自己做,老师协助做,师生共同做。这是本科课堂教学的原则,也是培养学生的行动指南,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真正成长的必由之路。

石坚教授的讲座不仅指明了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而且也交给了我们实现的方法,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实践。

二、指导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教学之“法”

(1) 教学设计的方法

① O-AMAS五步教学法

李霞教授的O-AMAS五步教学法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简要总结。

精心制定教学目标是按照BLOOM对知识层次的分类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OBE理念为理论基础,利用SMART原则为指导,制定出在规定时间内可实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和简要总结”,这些教学环节或方式的正确使用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而且能够巧妙地利用同伴效应、有效信息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与共同学习能力;还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把控,并给以进一步的指导;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快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凝练语言、高效表达的能力,而这些恰恰都是未来世界对学生提出的最重要的能力要求。

② 微视频教学设计

于建波教授讲解有关微视频教学设计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设计出精彩的视频课程,教学设计显得格外重要。教学设计一定要完整,通常包括问题的导入,内容讲解,引入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最终小结这几个环节。

问题的导入必须简短且吸引人,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堂精彩微课的好的开始。内容讲解时,教师一定要理清思路,突出讲授内容间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才能引人入胜;同时,内容的讲解部分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展开,最好能够结合一些实例,能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与答案的寻找过程中来,体现出在“做中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每一堂课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和思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真正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式教学方法

范怡红教授关于项目式教学的讲座让我对这种教学方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项目式教学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基于行业或者社会的真实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中的典型项目,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通过持续探索、团队协作来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构建、设计与创造,是一种具有全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准备阶段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在评价阶段成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精选教学项目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挥学生的创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不仅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分析问题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真正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目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将尝试这种教学方式。

(3) 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

王钰教授从学习科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如何教才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学生如何学才能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要实现高效地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 高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因为学生要想理解新知识,通常都需要借助于大脑中的已有经验,要么与已有经验进行“比喻”,要么与已有经验进行“类比”,这样都可以高效地理解新知识所蕴含的意义。

但有些情况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毫无联系,既无法“比喻”也无法“类比”,即在学生大脑中没有任何可用的已有经验,此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立刻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关的“经验”,或者一个相关的“情境”,以便让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这个新创造出来的“经验”间建立起连接来,即学会新知识。由此可见,创建“情境”效率与质量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可以采用语言情境、视觉情境、故事情境、体验式情境、案例情境等方式。

② 高效地让新知识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

已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碎片化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结构并与学习者大脑“长时记忆”中的已有结构形成更大的整体之后,才更有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的“长时记忆”,从而使“学习”真正发生。

要实现上述目标,可以采用“关系的可视化”及巧妙地运用有益的“认知负荷”。

③ 高效地调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

要高效地调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就要实现知识存储的“图示化”。对于教学而言,促成“图式”(信息存储结构、工作执行脚本)的生成即为高效地教与学的内在机理和关键所在。

要实现高效地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a 隐性知识显性化

为了对学生对新知识形成的“初步图式”进行判断,必须将学生大脑中的“初步图式”进行提取、输出——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课堂练习、课堂提问、演讲表达、交流辩论及作品创作等显性化教学方法。

b 显性化知识的结构化

对显性化后的知识,学生可以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使知识得以更新。但要使更新后的知识进入“长时记忆”,则必须将显性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因为通过结构化处理能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且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并便于随时调取。

为了实现显性知识的结构化,学生需要借助关系图表、锚图、思维导图及思考图等图表来进行。这是因为采用图表的形式才能将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直观准确地进行表达。

c 积极的重复

为了形成“稳固的图式”,在对显性化的知识实现了结构化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积极的重复训练,以促进结构化的知识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模块化的调取,即形成“稳定的图式”。

(4) 如何创建“好课堂”

焦建利教授总结了“好课堂”的5个基本特征:有趣、有效、高效、生成性、师生的互动参与,这对我们创建“好课堂”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

① 有趣

要使课堂有趣,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用游戏作为教学策略,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让课堂变成交互式的课堂,给予学生选择(个性化的课堂),用技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② 有效

有效的课堂的本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要使课堂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学习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且要能够制定出具备“SMART”原则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后,则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一一落实教学目标。

③ 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要参与知识的创造,应该交给学生创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把现有的知识一股脑倒给学生就了事,而应该把学生当做一盏灯,教师的作用是去点亮学生创造知识的热情,并交给他创造知识的能力。

④ 师生互动参与

没有互动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互动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有多优秀,没有互动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如此优秀的学生。

如果我们想创建“好课堂”,焦教授的方法必能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5) 以教室空间重构助力教学效果的提升

Norma Martin Clement教授先后介绍了最古老的德国教授法律的教室,哈佛大学模式的教室——教师被U字形的学生课桌区域包围,在哈佛大学模式教室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与改造的最新一代的智慧教室,各自的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教室环境条件下适合开展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空间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影响

同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将教室空间与教室内的设施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协作式学习,让每一位同学更加便利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开展小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这也让我们对智慧教室的实质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6) 了解学生学习风格对改进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

李纹霞教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如何利用教学设计来解决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教学问题

教师需要首先认识到自己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风格,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缺陷,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入与其他学习风格对应的教学方式或环节,同时需要在设计对学生的考量时,应该采用尽可能多的考量形式,综合采用个人作业、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考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的方面,利用相应的学习方式或通过完成相应类型的作业来提高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从而实现全人培养的目标。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技巧——教学之“术”

为了帮助大家能又快又好地制作教学用的PPT,张鹏飞老师指出了制作PPT过程中最常见的9个问题:①页面混乱,主体不突出,②文字太多,③内容过于单一,④文字太小,⑤风格太旧已过时,⑥文字排版问题多,文字没有对齐,页面混乱,⑦色彩太多,⑧字体太多,⑨过于炫酷,并针对各个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方法,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制作高质量PPT的方法,同时还获得了很多制作PPT必不可少的工具,收获多多,这些方法和资源必将在我今后制作各种PPT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教学学术

根据杜威“反思性教学”理论,教学是学术性活动,能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获得创新性发展。教师应该如何提炼教学成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贾永堂教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进行了剖析。

(1)理论层面

① 目前教学学术成果提炼存在的问题

a 停留在现象描述、罗列事实的水平上,没有突出理论、思想;

b 没有理清核心要素的关系结构;

c 不知道总结提炼成果应该在哪些地方着力,不清楚成果提炼的基本流程,成果表述缺乏逻辑,且文字不够精炼;

② 正确的做法

要实现对教学成果的提炼,就要理清要点。要掌握按照“问题、过程、方法、答案”这样的论证体系,紧紧抓住“问题、过程、创新、转化”这四大核心要素。在进行成果提炼过程中,首先要“聚焦问题”,突出成果的“针对性”;其次要强调“过程”,以表现出研究、改革的“发展性”;然后要注意在“凝练内涵”过程中突出教学成果的“创新性”;最后要注重教学成果的“转化”,即要能够将所提出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转化为其他教师能够复制的教学范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利用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成果提升教学效果。

(2)技术层面

为了实现对教学改革成果的提炼,在有上述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还应该在技术层面上使教学改革成果具备以下特征:

① 优化表达:能够完整、清晰、简洁地描述教学改革的成果。

② 题目精准: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直达主题;

③ 结构严谨:搭好框架,注重逻辑;

④ 言之有物:观点新颖、支撑有力;

⑤ 呈现有法:术语专业,图表乏力。

⑥ 提炼方法:资源精准化,经验结构化,操作清晰化。

通过贾教授的讲解,让我对教学改革成果的提炼理论与技术方法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这必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的设计、开展及成果的总结和提炼。

作者简介

张育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跨度桥梁稳定性及施工控制,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结构减隔震。主持交通运输部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铁道部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10余篇。

曾参与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等桥梁的施工监控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大跨度斜拉桥施工监控工程经验。曾参与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济南建邦黄河大桥剪力滞模型试验,安庆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主梁钢锚箱静载及疲劳试验,南京长江三桥钢索塔轴向力传递机理与模型试验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试验研究经验。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南京长江四桥锚碇传剪器承载力及滑移量试验研究项目,获得了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讲授本科生课程“混凝土桥”“桥梁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讲授研究生课程“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等课程。获西南交通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