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0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我们的研修活动在老师们的参与下火热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11位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10场集中研修活动,邀请往届教师举办了一期专题研讨沙龙,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变革、教学方法、教学学术及PPT设计制作等。随后,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土木工程学院杨玉容老师的研修总结。
时代的快速发展,首当其冲让大学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使大学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师生教与学效果,是每一个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正是带着很多关于新时代环境下如何提升师生教学效果、解决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惑与瓶颈问题,我参加了西南交通大学第五期教学能力研修班,与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且怀抱同样梦想的40位大学教师一起,共同学习与参与了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10余场集中研修活动,来自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涵盖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学术及PPT设计制作及各类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等方面开展了精彩的系列专题讲座,让我们为师生更好“相遇”的大学教育而进行了一场特别的修行,经过系列培训与学习,我的研修总结简单总结如下:
一、首先大学教育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
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的首期报告,是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教授做了题目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的报告,石教授用满满的正能量宣扬了大学教师要有远见地预见未来教育,要有面对学生未来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宣扬了作为教师要以一种新的视角与智慧来看待学生未来的教育,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里,要努力培养与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智慧、增进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教学过程中,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优先级中的优先级,是先手棋中间的先手棋,是中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的引领器和核心要素配置。
二、其次大学教育要有面向未来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
从“阶梯教室的未来形态”、“用技术变革大学课堂”、“又快又好做好教学PPT”到“项目式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项目式课程设计”、“线上线下混合金课的设计与实现”等等系列讲座 ,研修班的多位专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带我们体验了现代化的各类教学资源、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及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与模式,这些均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转变 以及“互联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 的必备的技术与资源保证。
而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与补充,既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混合式教学不仅在形式上是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的混合,其更深层次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以及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
科技与社会发展已经赋予大学教育新时代特征,混合式教学与各类现代化教学信息技术与丰富网络教学资源融入未来教育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或者将要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三、大学教育要有面向未来的视野,大学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情怀
100多年前杜威就说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剥夺了他们的明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怀。大学里学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而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做的事。想要不被社会淘汰,想要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前进,自己想要变得越来越好,终生学习必不可少。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终身不断探索与学习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去影响与培养 “相遇”的学生,使他们也能更好地成为终身学习的社会人。老师不是预言家,无法预测学生在未来会遇到什么,但是如果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能力,拥有了一种学习情怀,一定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更好地适应未来、完善自我。
“授人与渔”,大学教师拥有无限变化与发展的未来教育理念、模式与情怀,才能让未来学生拥抱无限的可能。
作者简介
杨玉容,女,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流体力学、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隧道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地下工程通风与环境工程、BIM 技术等课程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