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0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我们的研修活动在老师们的参与下火热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11位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10场集中研修活动,邀请往届教师举办了一期专题研讨沙龙,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变革、教学方法、教学学术及PPT设计制作等。随后,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郑狄老师的研修总结。
自从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之后,各行各业纷纷开始出现了行业改造的大潮流。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高校得到了广泛发展。比如出现的云课堂、翻转课堂的一系列的项目和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和地域之间的相互限制,使得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共享。这样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移动终端的不断应用是教育领域的革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重重束缚。
当前,“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还处于初期阶段,这一新事物的产生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但同时也让他们面临着不少巨大挑战。为进一步发挥该教育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1)团队协作。高校教育工作者们要主动汲取团队合作的力量,加快教研攻关,助力信息化教学实践。“互联网+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口号,而是要想方设法促使其落地生根,在实践中检验真知。“互联网+教育”课堂的深入推进,仅凭某个教师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取得更多发展的,这就需要不断地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来支撑自身的综合技术水平。另外还要对教学资料进行合理化的筛查和实际的应用,同时要更加明确的了解教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得团队的教学工作有个合理化的分配。
(2)专业培训。教研能力的提升并非是关在家里悟出来的,而是要定期强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比如,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特点和不明白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讨。主动寻求业界同仁们的帮助与指导,力求在交流中实现智慧的碰撞,在反思与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3)制度优化。高等教育学府教师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有学校制度和科研保障的。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广大教职工投身于信息化教学的建设中,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将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创新性,纳入教师评价制度的考核体系过程当中。多方面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成长、发展,促进“互联网+教育”的系统深入化。
(4)平台建设。“互联网+教育”的这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就需要很大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支撑。要想让这个项目进一步地进行推广必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保障:即要有一个绿色开放的网络环境,高效运行的校园设备以及便捷的资源共享专业的建设阵地。比如各个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搭建自己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比较乐观的是,在软硬件设施双管齐下的强力加持之下,“互联网+教育”都将在高校中萌芽,在新时代的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大力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今“互联网+教育”深入融合的形势下,需要加快促进教师角色、教育模式、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的转变。在快速变革的浪潮下,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具备长远眼光,充分意识到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同时,还要守住初心,有所扬弃,将信息技术内化于心,渗透到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坚守在教育阵地上,脚踏实地,有所建树。
作者简介
郑狄,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骨干人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骨干人员。长期从事智能感知与检测、新型光电器件与芯片、宽带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