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0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我们的研修活动在老师们的参与下火热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11位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10场集中研修活动,邀请往届教师举办了一期专题研讨沙龙,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变革、教学方法、教学学术及PPT设计制作等。随后,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土木工程学院王学芳老师的研修总结。
第五届教学研修班眼看就结束了,整个学习过程让我收获满满。
我没有教育学的教育背景,从这一点来说,我是一个“非专业”老师,我想可能全校大部分老师都和我类似。对我自己从事的土木工程专业掌握可以说是合格的,但长期以来,我一直用土木专业的逻辑思维来进行教学,力图带动学生和我思维同步,从而完成知识传播。这种做法总是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直到我参加了研修班,一位位老师从教育学出发的教学理念,让我恍然大悟,针对性的教育科学的理论讲座,正是我最需要的知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关于学习科学的讲座。
2019年6月18日,王珏老师的讲座让我获益匪浅。
学生记不住东西?怎么回事,分明很简单的知识点,给学生讲了它们的历史变迁,它们的推导过程、它们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注意事项,一个完备自洽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明确的发展历史,还有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学生可以从逻辑上理解、通过历史理解、通过案例理解,然后就记住了。这是我的教学方案。可现实总是那么不如人意,为什么?
王珏老师的讲座给出了答案。
王老师从生物学的记忆原理讲到教育学。大脑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时候,大脑都干了什么?学习的生物学本质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可以针对性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的本质即是联接。而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在学生的思维和记忆里创建联接的过程。当学生脑内产生联接时,学习就发生了。而大脑要实现对概念的理解,需要与脑内的表象和经验建立联接。若无现成经验,可利用语言、视觉、故事、体验式、案例等方法进行情境的创建。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王珏老师的三大理论。
首先是认知负荷理论: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带来的,不恰当的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会增加学习者大脑的负荷。
据说人类大脑能够同步处理的信息一般为3个,最多不超过7个。一旦超过这一数目,大脑会出现混乱,就是所谓的“头昏脑胀”,以一个简单的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为例,如果只出现3个量,那么难不住任何人,但一旦涉及6个量,那么只有极少数“天才”能想明白,而一旦涉及9个量,所有人都只会觉得“一团乱麻”。这个例子告诉我怎么组织教学内容,这就是“信息打包”理论,哪怕打包后客观上增加了信息负荷,也是值得的。
其他的两大理论是信息关联、样例教学。教学如何影响学生思维?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图式生成。促进学生头脑中图式的生成,可以帮助学生思维的结构化、组块化、自动化,这是高效教与学的内在机理,图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碎片化信息形成结构,从而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是一张金字塔图片,我特地贴出来和大家分享,看到这张图,我忽然理解了我和以前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了。
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以后再表达出来,也就是学以致用,只有学习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学到了。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重复输出,藉由此使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结构化。输出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中运用高参与率、高输出率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益处无穷。而提取练习策略相比于重复学习、过度学习那样传统的学习策略,能够产生更长时间的记忆保持。
这个图让我震惊的不仅仅是图片本身,课后,我收集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一理论居然是1946年就提出来了。正是这一点让我意识到我只是一个“业余的”老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学知识,让这张图晚了70年才被我看到,而它恰恰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难题。
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怎么用有限的时间来学习无限的知识?教学研修班给了我最大的启示,一位位专业人士,把他们总结的知识精粹,在几个小时内讲授清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谢谢第五届教学研修班。
作者简介
王学芳,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教师,主讲《工程制图》、《铁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