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师说 · 研修总结】丁明涛:聆听大师教诲,筑梦三尺讲坛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丁明涛 ;本期编辑:阎凤怡     日期:2021-03-23   点击数: 

【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6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在老师们的热情参与下通过线上或混合式方式顺利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9场集中研修活动,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近期,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丁明涛老师的研修总结。

2020年4月,我积极报名参加了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并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这之后的近10个月里,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十余场教学专题讲座、工作坊。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所有教学专题讲座开展了线上线下讲座混合教学,学习交流效果很好。在这些教学专题讲座、工作坊中,高等教育界的大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研究成果,优秀的大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技术、技巧,令我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一、以站好讲台为天职

(1)讲台于老师是服务学生的平台,也是彰显师德的窗口。讲台就是我们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可多得的平台,要像尊重生命一样敬畏课堂的分分秒秒,站好讲台、讲好课,真正做受学生欢迎的学问之师、品行之师。(2)上课犹如排戏,要排出一堂好课,离不开我们的全心投入和精心设计,今后在教学时我也应当做到因时而异、主动求变,力争把讲课效果在学生身上达到最大化。(3)苦念内功、把握内容是站好讲台的关键,尤其是冯博琴老师提出的4点建议令我印象深刻:①要深入学习,扩充领域知识,教书既是学问,也是艺术;②要创新、实践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③要做科学研究,增加学术厚度;④要加强表达能力,深入浅出地表达概念。总之,讲课要似“吟唱”,学生与我们教师一道陶醉于其中,共同享受知识的趣味。(4)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课堂要整训纪律,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动权,成为善教者。(5)总书记为我们梳理出了党和人民的好老师四项要求: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二、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线教学辅导的四个核心策略:(1)学会聆听,做好一名观察者:从学生的学习反思中聆听,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实现多层次、多阶段的全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学生的分享中聆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感,比如举的实例、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等;从学生讨论中聆听,一问一答可以有效地观察到课堂学习效果与不足之处;从学生的辩论中聆听,辩的过程就有思想的碰撞,会更加深化大家的认知,提升课堂效果。(2)学会适时地、策略性地提问,引导自我反思,引导深入思考,引导全面思考,引导全员参与。(3)及时的、建设性的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及时对课堂话题进行总结;批改好每份作业;主动为学生分享思考的思路或模板;及时回答学生技术问题或其它疑问,多多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适时告知学生学习的进度,做到大家心中有数。(4)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和互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互评;多鼓励,多肯定,多激发学习动机;分层激励不同的学习者(积极参与者、不参与者和潜水者),做到有的放矢。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势必会向混合式教学转变。

三、将课程思政引入专业课教学

首先,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与各学科血脉相连、同根相契的。再之,课程思政的课程是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总之,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即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家国情怀,包括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等;人格养成,即如何做人,如正确三观、健全人格和智力建设等;科学观、方法论,即如何做事,如求真务实、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学术诚信等。“两个明确”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课程思政的真谛:一是课程思政不是要增加学识、另起炉灶,而是在课程讲授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二是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导向,不是取代各门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功夫还是要下在自己所教的基础课、专业课上,但是在做好知识传授工作的同时,也要守土有责,有意识地做好育人工作。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程,多个案例的罗列和介绍,发人深省,收获颇多。

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转变

主动学习的途径方式:(1)团体学习,就是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方式;课堂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则由5~7名学生组成,组员协作完成任务。协同式学习有四点重要性:理解的思想;新老知识的融合;知识的留存发酵;理性思维的增强和秩序思想的提高。(2)学徒制,意即师父带徒弟,以经验传授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成长和成才。学习者经历由“想学→需要→实践→反馈→思维体系成型”五个阶段。(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启发“乐学”的思维。具体有五个维度的内容:内容设置的意义,让学习者明白为什么要去学习这部分知识;教师的角色,就是教学是如何实现的;学习的目的,让学习者能够去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认知;评价的目的和过程,即是否为学习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途径,进而改善学习的效果;权利平衡,即学习者是否有机会选择自身所学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

通过学习讲座,发现我们可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团体学习思想有利于学习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同时也可为将来的协同工作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很有必要且十分有价值;(2)学徒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方面现实内涵其实是很丰富的,手把手地教学,更能具象化学习者的认知,知道为什么去学,学了就能干什么,也能在过程中思考如何去优学或优干,这样往往可以诞生更多社会价值,推动我们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3)教学的目的是教学育人,对象是学习者,脱离学习者的教学是失败的,只有围绕学习者展开教学,才是最根本、最正确的教育,今后我也应当继续思考如何把课堂的主场交予学习者,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习者有自己去选择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权利。

五、从学到做,圆梦讲台

通过本届研修班的集中学习,结合自己所教授的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从学到做,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地质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却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新时代下,防灾甚于救灾,如何从源头上避免灾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思考的一点。有句名人名言:天灾会在人们忘记他的时候来临(寺田寅彦),从中可以体会到忧患意识极其重要,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使命担当意识和报国之志就是我教书育人的核心和难点。我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优化和改善:一是以己之经历,在课堂内外,与大家一道探讨发生过的和可能发生灾害的实体案例,大家思想激烈碰撞,学生主动参与,往往诞生了诸多奇思妙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塑造好的人格;二是我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同学们讲报告和做讨论,开拓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地质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帮助学生主动找寻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享有社会资源的同时,为贡献祖国打牢基础,培养有社会担当的好青年;三是及时利用好最新的数字技术,比如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同学们打造虚拟现实的安全环境,观摩整个滑坡泥石流灾变演化的全过程,间接参与到国家的重难点工程勘察与设计中,深化国家意识和学习专业技巧。我在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中还是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希冀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潜心育人。

作者简介:

丁明涛(1981-),男,山东日照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十二批),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长期从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余项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入选2017年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育计划;荣获第十四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