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6月19日
主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
主讲人:沈火明
研修心得:
工程训练中心 陈小勤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同时,习总书记还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实践证明,“课程思政”能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
2020年6月19日,我校沈火明教授带我们深入探讨了“ 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教学设计理念及实施路径”,由此引发我的思考:如何在工程训练之类的实践课中实施课程思政?
工程训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重要的校内实践课程,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第一要素。工程技术是将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以达到改造自然的预定目的的手段和方法,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目的,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为造福人类本身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靠思政课程已经不足以支撑"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要务,需要"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在高校各类课程中的探索正积极开展,工科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施尚无范式可循,因此,针对工科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总结如下:
1.实践类课程思政之特点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直接目标。在实践类课程授课中,由于强调指导学生的亲历和体验,需要在学生亲历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感知。众所周知,.工程训练的钳工课是比较辛苦的,由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体验辛勤之后收获。此外,在实践类课程授课中,教师需要亲自引导、示范,能够和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通过教师自身行为影响学生,从而可以达到行为思政的示范效应。
2.实践类课程思政”之操作要点
要做好实践类课程的思政工作,需要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修养,充分挖掘实践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达到育人的效果。应做到:
(1) 做好课程思政,教师先行。“课程思政”能否做好,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修身立德,做出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2) 加强实践场所人文环境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对一些名人的著名作品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图片、文字、展示柜等有针对性的对场所进行精心设计和装饰。
(3) 组织依托实践课程的实践服务活动,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课程思政”。工科的实践类课程都是某一个技术领域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在学生掌握相应技术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服务活动。
最后,“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要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实践类课程开展思政工作,需要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通过人文环境育人和社会服务活动育人是区别与其他理论课“课程思政”的显著特点。在实施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工作中,应紧抓实践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特色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方案,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高校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深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构建系统的管理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程训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卓越工程师素质。
机械工程学院 方修洋
永远在路上之思政教育
2020年6月19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沈火明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主题讲座。新形势下,党中央再次强调了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的思政教育变得越来越紧迫而重要,因此,此次讲座对广大青年教师而言非常及时。
此次讲座首先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思政教育的深层次的内涵及本质,让我认识到了思政教育并不是一门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其与每一门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息息相关,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都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注入思政教育这一基本板块,它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的开张过程中,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到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润无声。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准确的认识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受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是协同育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科学馆等思政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延展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无声,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三个度:(1)丰富的教学内容,让课程内容更具深度;(2)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3)提升教学效果,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对广大青年教师而言,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是困扰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思政教育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程。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上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与深厚的知识积淀,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具有科学的认知水准和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在基础课、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课程开发,助力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通过此次的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每一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自己之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引入思政教育,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电气工程学院 孙鹏飞
沈火明教授以《课程思政的内涵、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方法、实施路径,并以工程力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研究案例,分享了我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沈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上的讲话精神为纲要,梳理了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指出了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其宗旨在于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新的进程中,探究和把握各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使学生从所学课程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保持昂扬斗志,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沈老师在报告中还提出,挖掘和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协同用力、群策群力。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从实践上探讨其教学设计和课外拓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以期突破和提高。
大学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思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将思想政治内容强硬灌输,更不能简单理解为专业内容融入到课程中,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可能很多老师是去找和课程结合的内容,或者是找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样看来的话也就类似于列个提纲,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同时也不能期望通过一门课程的几个简单比喻,就把“课程思政”的“任务”完成了。因此,我认为要做好“课程思政”的相关工作,关键要转变一线教师的思想、思维,让一线教师明白其中的重要性,这样大家才能自觉主动的去做,发自内心的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去思考,去付出。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的六个下功夫,我理解的就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一定是要品德上先过关,也就是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其次才是本领本事的教育。尤其我们大学老师,没有仁爱之心,可能真的干不好这份事业。
电气工程学院 周洪澄
《课程思政的内涵、教书设计与实施路径》讲座由沈火明教授主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和方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实践。
首先,沈老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中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指明了方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同时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全国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形成了一套具有时代感、高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形式,即课程思政模式。沈老师还介绍了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在这一方面的成果,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
其次,沈老师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和方法。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主要形式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要求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思政中可以使用的思政元素包括家国情怀、人格养成(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智力建设等)、科学观和方法论。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增加学时,而是课程知识讲授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导向,不是要取代各门课程,而是要求各门课程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做好育人工作。
然后,讲座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教育部要求,坚持“四个相统一”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重点在课程;要求老师既要在专业上具备丰富的知识,又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有科学的认知水平和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形成一些新的思政课程,并在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沈老师还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案例,讲述了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这些思政课程都做到了“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
讲座的最后,沈老师以《工程力学》这门课程为例,详细讲述了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开展和实施,内容涵盖了数字课程资源准备、课程讲授、讨论和课程实验等多个环节,并简单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和所取得的成果。
此次讲座让我理解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它不是一门特定的课,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采用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还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讲座还以《工程力学》为例,让我对如何开展思政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将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勇
课程思政首先要教师坚定信念,统一认识。我们培养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合格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不是社会主义破坏者,掘墓人。不能培养有中国面孔没有中国心的人。高校教师,作为党员我们应该有基本和朴素的认识: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德的培养,德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必须对未来一代年轻人进行思政教育,于无声中正确引导他们的三观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