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师说 · 研修总结】王琳: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总结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王琳;编辑:彭俊     日期:2020-05-26   点击数: 

【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0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我们的研修活动在老师们的参与下火热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11位境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10场集中研修活动,邀请往届教师举办了一期专题研讨沙龙,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变革、教学方法、教学学术及PPT设计制作等。随后,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王琳老师的研修总结。

有幸参加校第五届教学能力提升班,聆听多位教学名师的经验传承与方法指导,与同校各位教师切磋学习,我获益良多,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授课方法及新技术应用方面均有很多触动,在每次讲座和研讨活动之后都尝试对自己所任课程进行再思考,进一步提炼其课程特点,分析学习需求,也试图将参加教学能力提升班所得收获能够尽力应用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在此过程中,我也再次深刻体会到上好一门课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精力的过程,每一次思考都会带来新的收获,每一次调研与沟通也可能会调整原来的改革方向。目前我所担任主讲的《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是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每年有约150-200名本专业学生选课,且也是铁路培训领域的一门主要课程,在这里,我想就关于这门课程现阶段已完成的思考做一个汇报,作为参加本届教学能力提升班的总结,但当然,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改和建设仍远远不够,我也会再回顾在本届教学能力提升班上所学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并最终完成。

1.对于课程定位的思考

《高速铁路运营管理》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介绍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包括高速铁路经营组织与管理体制、高速铁路市场分析与产品设计、高速铁路产品定价与收益管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与质量控制等。本课程旨在紧密对接高速铁路行业需求,有效融合学科交叉下的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全面了解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具体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与认识高速铁路运营管理领域的现象与问题,并初步具备对高速铁路运营管理计划与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创造性决策的能力。

2.对于课程特点的总结

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是一门专业限修课。

从课程组的角度来看,这门课的开设是伴随着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其中高速铁路网的出现与快速成长而进行的,因此课程内容也根据高速铁路运营管理产业的发展而在不断更新。由于高速铁路过去在国外有典型及成功的运营经验,因此对其进行总结,并对新动向保持跟踪,将其尽可能地纳入课程内容中就非常重要,而我国近年在高速铁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创新、特色与经验以及作为该领域中的后来者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不足等,也需要在课程内容中予以及时反映。另外,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分支领域,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提升,需要结合铁路运输组织技术、经营与政策、经济与管理、营销与运作、心理与社会等多学科交叉予以提升和完善,同时还需对其实践例证和检验、新技术的运用、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实践情况进行充分地结合,既与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既有架构有密切关联,又存在较广的学科交叉外延和拓展,以及很强的实践性、国际性和时效性,这种特征使得该课程虽然作为限修课,但仍在课程教学方面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特殊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出于对专业发展热点和趋势的关注,以及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补充,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选修兴趣很高,源于很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长期期望是以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而走上专业管理岗位(这既符合本专业所属行业的特点,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定位),在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作为重点的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能够将多学科交叉及其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予以聚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实践情况,是具有独特性的课程,因而广受学生欢迎。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就需要对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需求有前瞻性的认识。而从我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的情况来看,铁路“走出去”存在着一些客观情况,这些情况既具有铁路行业国际化过程中普遍性,又是我国铁路运营管理人才在未来较长时期里所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现象,对这些客观情况的认识和理解,是现阶段对高速铁路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进行改革的重要依据。

3.课程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中国铁路运营企业一直在努力探索海外运营模式,积极拓展自身的国际空间,这种探索和拓展逐渐由传统、低端的劳务输出和低附加值原材料输出,向管理的系统化、设备的高标准与高质量转变,运营“走出去”是对铁路设计咨询、装备制造和建筑施工三大产业的有力支撑。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建设与运营未能很好融合。

国内的铁路项目建设与运营是基本脱节的,前期投资建设阶段并未对后期的运营市场形势和运营组织方式进行深入论证,而这种思维方式及相应的组织体制或多或少地沿用到了海外的铁路项目中。某些高速铁路项目示范段已经开始建设,建设方在没有对项目运营盈利前景、盈亏平衡点测算、盈利前提条件、亏损应对措施、特许经营市场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细致研究的前提下,便签署了长期特许经营协议。本应在投标前解决的问题,在中标后仍未得到解决。“重建设、轻运营”这一做法在国内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成因,但完全不适用于海外商业化项目的运作,前期运营规划的缺失会给整个项目带来较大的未知风险。通过对运营期内的运输组织方案、维修标准及管理体系、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三个领域开展系统评估,才能制定出符合项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以及个性化的运营管理策略。

(2)跨文化管理经验不足。

跨文化管理是指将来自多个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有效管理不同个体文化间的冲突和影响,从而达到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目的。海外铁路建设所带来的,由两国或多国企业在东道国组成的跨地域、跨国别、跨政治、跨民族、跨信仰、跨文化的综合经济实体,跨文化冲突也是多维度、多方面的,与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由于我国铁路运营尚缺乏充足的跨文化管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由于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态度,这种文化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会给海外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相应地,中国铁路行业也在探索解决方法,主要包括:

(1)完善管理机制,使运营方、设计咨询方、装备制造方、建设施工方以确定的方式介入到项目的前期运作、中期建设和后期运维中,形成分工合作、高效运转的专业团队,不脱离产业链来看待和理解运营管理工作。

(2)构建国内外相融合的标准体系,通过前期建设结合后期运营,尽快建立适用于海外运营、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标准体系,包括规章体系、维修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能力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等,加快中国和国际管理体系间的融合,使中国管理体系和标准逐步被世界各国接受和认可。

(3)扩大经营覆盖,突破原有在运输组织技术的领域限制,根据海外项目的需要,对经营模式、运营成本、维修方式、经营范围等相关问题开展系统思考和延伸探索,实现由运营服务向咨询服务的角色转变,进入铁路走出去的更高一级阶段,即作为运营咨询商引导东道国对项目开展标准选取和设备选型,从而有利于中国标准和设备的输出。

(4)加强跨文化管理,熟悉运营企业的运营模式,对运营企业国际化战略方向有整体概念,针对海外运营市场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积极研究东道国的文化、政治和法律,清楚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薪资福利标准和工作时间等。促进文化融合,才能降低项目风险,提升运营效果,更好地树立中国铁路的国际形象。

4.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高速铁路运营管理课程内容的教学,还是其所服务的专业和行业的发展,均对以国际化视野和全周期理念去认识和理解铁路/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明确的需求,具体表现在:

(1)加强关联知识体系的完善,打好开展能力培养的知识基础

如未长期对本课程的发展需求及教学研究进行跟踪和探索,仅通过课程名称来看,很容易对本课程形成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把常规铁路的运输组织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套用在高速铁路领域,再做适当修正和延伸,即构成了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认为运营管理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的运用和维护问题,或者再向前延伸到客流调查以及向后延伸到客运服务层面,即构成了高速铁路运营管理的主要知识体系。

存在这两个认识误区的可能性,源于高速铁路在经济社会中虽然影响力大,但运营管理技术本身专业性强,专业分支领域相对小众但产业关联性强,因此通常非专业人士很难获得全面的认识和体会。实际上,高速铁路不仅具有与常规铁路差异巨大的客流特性和技术标准,而且从前述对该课程背景与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铁路运输组织技术仅仅是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所需要的基础教学内容中的一小部分,将高速铁路看做一个系统从全周期全产业链来认识运营管理活动,从而提出对运输组织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结合行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理论来对其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同时基于其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来把握经营方式,可能才是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速铁路运营管理课程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技术类课程,更应积极传递给学生的理念与方法。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在学生即将踏上职业生涯之前,帮助他们做好足够的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当成为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而这些知识储备的获得,迥异于传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技术类课程以及通识类课程的讲授内容与方式,是在专业领域中的有针对性的应用,是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

因此,经济、金融、经营、管理、人文、社科、自然、生态、科学技术前沿和国际形势动态等知识与分析方法,应被有意识地补充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中,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外,更能通过其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逐步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素质结构,尽快地实现从学校到生产实践的认识对接,而同时,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的问题,才能形成能力培养的良好基础。

(2)加强探索式项目的设计,培养建构在专业知识之上的思辨能力

从前述对于本课程的情况描述中可以看出,与经济学、管理学甚至运输组织学等一些高度成熟的课程相比,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是由产业需求催生的新兴分支领域,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还是其实践案例,都远远称不上系统完善,不断有新的工程与管理实际在推动着理论的解释与创新,也有探索性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验证与升华,这一动态过程反映在课程教学的组织上,就无法完全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按照固定或通用的体系和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只能在相对固定的理论框架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使课程结构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此时,在既有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下,开展不同难度的探索式学习项目的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辨识、对案例的分析和对方案的研讨,不失为一种符合本课程教学需求与内容特点的教学方式。

在对高校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普遍相对匮乏(其中升学体制和成绩导向的原因在此不赘述),而作为工程学科,交通运输专业在本科阶段也更加重视学生基本工程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当即将进入工作实践或进行深造的大学高年级学生,仍对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基本原理以及有关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缺乏了解,或者说尽管曾经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但是仍然不能与专业知识融合理解并形成系统思维来指导认知,那么这不仅对于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也对学生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都是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的。

探索式学习项目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机会,用于本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教师精选题目,给学生提供在教师指导下的搜集、阅读、讨论、思辨、尝试和领悟的机会,既是一种实践教学的良好形势,也是一种使教学结构立体化的有效手段,既能够将课前调研、课中讨论和课后反馈紧密结合,又能够串起专业教学和价值传递的链条,促进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既不会脱离外部经济社会大环境空谈技术和现象,也不会脱离专业知识空谈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建构在专业知识上的思辨能力应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是我结合近些年的授课经验和调查,对这门课程所做的一些思考,考虑到教学改革工作的系统性,因此选择从课程定位、需求特点和背景规律出发,但尚未完成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和教学评价的完整设计。本届教学能力提升班的讲座和研讨,为后续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会继续完成本门课程的后续教改设计,并在授课过程中积极贯彻在本教学能力提升班中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加强与各位专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真正上好一门课,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教学本职工作。

作者简介

王琳,女,工学博士,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