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6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在老师们的热情参与下通过线上或混合式方式顺利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9场集中研修活动,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近期,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萃娟老师的研修总结。
从2020年5月到2021年1月,有幸参加了西南交大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听了9场不同风格、不同视角的讲座,有关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思想等多方位的讲座,这些讲座让我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收获颇多,深刻体会了“教学相长”“学无止境”的内涵。
第一场讲座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博琴老师的“回归本分 以站好讲台为天职”。冯老师讲到的教师应“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讲台对教师是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可多得的机会,教师要承担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珍惜学生课堂生命时间、引导学生追求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做到德高、学高和艺高。“全心投入、精心设计”是站好讲台的前提。我体会颇深,也进一步深化了“不忘初心”,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接下来关于教学方法的冯晓英教授的“在线教学辅导的方法策略”与四川大学洪玫教授的“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讲座,也让我对教学实践中的方法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冯教授提到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学生学知识就像水杯里装水,但大学生的杯口往往是向下的,因为他们有自己想法,不会轻易接受老师给的东西。”冯晓英以这一生动比喻,提出成人学习者的四大关键学习原则——自愿、自主、经验、行动。在线学习的5个阶段——访问课程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在线的社会化交互、信息交流、知识建构、自我发展;在线学习的4类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技术困难、管理困难;在线教学的3个关键要素——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了解这些才有益于设计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洪玫教授重点讲解了如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原则应注意空间、定位、发声、准则的综合运用,明确了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进行角色和职责的转变,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单一的对知识的关注到对教学的对象、内容、过程的关注。她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模式、活动都是影响学生进行主动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应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反馈课堂教学成果。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将这些知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中,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喻丰老师在“以积极心理学方式促进新时代教学”讲座中,风趣幽默地提出新时代的学生不同于往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也理应与时俱进。教师在培养和提高自我效能的同时,还应在教学中主动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人特质与优势,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注意“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积极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用学生话语体系与他们沟通,学会发自内心地与学生共情,如此才能营造平等和谐、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这场讲座启发我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乐观精神,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更坚定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信心与决心。
赖国雄老师的“PowerPoint神操作——借助讲稿的力量使您的教学更具魅力”则从字体、图文、图表、动画等元素逐一剖析,讲授展示了PPT的制作技巧,我学到了一些实际有用的制作技巧,让自己的PPT制作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期待自己更加生动丰富的PPT课件可以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提供强大助力。
这一学期的学习下来,确实从思想上、理论上、知识体系上都对我的教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激发了我的职业热情和教学乐趣,增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更坚定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信心与决心。并且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实践教学,更新教育理念、精心进行课程设计,探索跨学科课程、实践教改项目,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迈出了自己的一大步,也感谢为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辛苦付出的各位老师!
作者简介:
王萃娟,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化学化学系, 副教授,承担工程化学、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化学原理(双语)等课程教学,主持202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化学跨学科教学体系构建” 、2018年度校“双语”教改项目,主研“工程化学教学中的网络新媒体应用研究”、 “工程化学智慧课堂建设”及“工程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并发表相关教改论文3篇;参编《工程化学》教材获校第五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工程化学实验》获校第六届优秀教材三等奖,参加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16-2020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专业课程的‘多元融合、双轴驱动、螺旋递阶’实践教学模式”获2016-2020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