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6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在老师们的热情参与下通过线上或混合式方式顺利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9场集中研修活动,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近期,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赵晓彦老师的研修总结。
教育一直是一个大命题。如何做好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也许会是永恒需要研究的课题。好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近年来在潜心组织大家研究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教研平台,使我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和使命的核心。
教育是容易使参与者“犯困”的一种活动,学生会因为学海无涯而茫无边际最后也不想找边际而放弃,教师会因为碌碌教学而觉得碌碌无为最后不想再无为而应付,最终很容易主动或被动的“犯困”而懒下来。
立德树人、金课建设、一流课程、课程思政激发了教师的内动力,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孜孜以求搭建平台、谋划环境、提供资源聚起了一批批热心教学的教师。打心底的喜欢教学,喜欢与学生的交流,我参加了第五批、第六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结识了共同具有教学志趣、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们,聆听了不同领域专家对于教学的见解和教学方法的分享,收益匪浅。更感谢教师发展中心老师在我趋于“犯困”时的督促,是一种警醒,是一种鞭策,使我得以自省首先是一名教师。回望一年来的过程和感想,我想用“遇∙见交大,育∙见未来”做一个总结,也想以之作为自己的指南。
“遇∙见交大”是一种缘分,一则我们是因为西南交通大学我们才相遇到了一起;一则我们的相遇本身应该是对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承诺。在本期研修过程中,我认真观看了专家精彩讲解,并对应于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具体疑难问题,获得了茅塞顿开的认识。近两天在构思学习心得和总结,就问自己,我当初是怎么决定留在高校工作的,在西南交通大学工作至今16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思考出的答案是从当初对教育的懵懂到对教育的热爱,不虚伪的热爱。
通过研修班的学习,在师德师范与素养、教育理念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意识到所有这些认识要落实于行动,具体为,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感情落实在认真备课和坚持手写教案上。一开始是对自己的督促,慢慢是对教育教学的认可和承诺,最后成为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和自觉。
“育∙见未来”是一种认知,一则是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只有踏踏实实做教育教学才真正对得起这个称呼,个人在学校才能站的稳、站的定、站的高、走得远;一则是对高校使命的认知,高等学校只有将教育教学放在首位,才能取得真发展、实现真使命、取得真成效、收获真名誉。总之,“以育为本”,我们自己,我们的学校才有真正未来。
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那么高校怎么做?高校教师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青年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号召年轻教师成立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该团队有2个重要的特点:既包括教师,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既包括本专业的学生,也包括相关专业的学生。目的就是要教学科研一体化,因为有学生的参与特别是本科生的参与,能耳濡目染地培养其学习积极性,使其了解国家需求、使命担当,进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样可克服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因为有学生参与,特别是本科生和你在一起,这是一种警醒,我们不能忘了教学,立德树人才是我们的根本”。
研修己结束,学习无止境。教学也许是唯一一项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可以等同的活动。本次研修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情怀、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开始,本人将继续关注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持续学习持续研究。再次感谢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的辛苦付出和精心策划。
作者简介:
赵晓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地质工程系主任。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来华留学全英文教学品牌课程、四川省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