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讨

首页 > 资源服务 > 正文

【师说 · 研修总结】陈秀梅: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迈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工会组织女工部 陈秀梅; 编辑:陈晓宇     日期:2021-04-09   点击数: 

【编者按】自去年5月,热衷于人才培养的46位老师带着对教学的热情及对我们的信任,倾心加入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在老师们的热情参与下通过线上或混合式方式顺利开展。开班以来,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9场集中研修活动,内容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学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近期,老师们对研修成果进行了凝练总结,除教研论文外,他们还总结了近一年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体会和所思所想。现将老师们的研修总结陆续发布,以期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本期,将分享工会组织女工部部长陈秀梅老师的研修总结。

从“思政课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出发,如何推动思政内容创新、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带着对课程思政的种种困惑,我有幸加入了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在这里,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从回归讲台到教辅策略,从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到新时代教学,我接受了系统的培训,下面主要从课程思政角度谈谈一些收获。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6月19日下午,学校党委副书记、首届“天府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沈火明教授,为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带来一场题为“课程思政的内涵、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的在线讲座。

从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到学校建设课程思政,探索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途径, 沈火明教授围绕课程思政背景,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方法、实施路径以及《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实践四个部分展开报告。

何谓课程思政?沈火明教授指出,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即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何区别?从名称与定义来看,两者目标都是育人,在育人途径上有一致性、课程内容上也有互补性。课程思政重在通过其他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程重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来打造一门课程,以课程为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因而,思政类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从数据来看,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基础课、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

这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遥相呼应:“00后”的在校大学生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想法多、喜欢追求自我价值,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思想、情感、观念、感觉、思维、心理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传统“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融入其中,形成心理共鸣。因而,要正确引导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就必须考虑到文化思潮多元碰撞、学生个体需求等背景,以更专业的知识因势利导、因时而变。

亟须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和中央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就“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思考。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一套具有时代感、高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形式,即课程思政模式。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各高校已建设“中国系列”课程近30门,综合素养课程175门,近400门专业课程申报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改革。

这里的关键词是“协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不少课程已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取得很好效果,如新生研讨课、交叉学科新课等。2019年学校出台《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学校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工作推进方案(2020—2022年)》,也即将推出《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搭建推进课程思政的总体框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协同创新。这无疑不仅拓展了思政教学内容,也引领、推动着思政教学从显性走向隐性,从校内走向校外,也要求相应的高校组织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评价的衔接与整体性,开展紧密联动、同步划一,落到实处。这无论是从概念还是外延,大大地强化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

如盐在水,春风化雨

2020年6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

根据教育部要求,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程。各类课程要以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建构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实践出真知。从沈火明教授牵头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来看,它将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从专业教授中挖掘德育元素,培育科学观,强化思维训练,效果显著。该课程通过科学分析富有力学特色的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触动学生们感受我国工程建造技术水平,增强专业荣誉感,弘扬中国精神,发挥创造活力,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工匠精神,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学习、打牢基础,履行使命担当,践行报国之志。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方法是显隐结合。那么,是不是每类课程都会有自己的思政特色?不同老师教授的课程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思政底色?教学设计是不是更应当融入教师的个人成长、家国一体理念、人格养成和科学观、方法论中的思政元素?如何实现课程内容有深度、课堂氛围有温度、思政教育有力度?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或许,这样的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陈秀梅,西南交通大学工会组织女工部部长,助理研究员,从事形式与政策课程教学多年,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