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研修班 】 第九期:西南交大教师研习项目式教学的原理与实践

来源: 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作者:     日期:2023-11-27   点击数: 

项目式教学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如何借助项目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学习体验?11月23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院,邀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学校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教授作题为“项目式教学——从教学原理到教学实践”的工作坊。这是第九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九期活动,来自我校、西南财大等五所高校三百多名教师线下线上参加学习。

郝莉以一则寻找教学勇气的短视频开场,首先请老师们选择关键词描述自己心中的教学,“责任”“成就感”“成长”成为其中的高频词。由此出发,结合欧林工学院的教学实验,她鼓励老师们围绕项目式教学体验展开讨论。针对老师们分享的实践经验和提出的困惑,她介绍了教学经典书籍中与项目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原理,结合课程实例,运用互动方法进行讲解,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一个原理,是创设“学生参与的真实实践”。对应的策略是,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意义、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实践环境,使他们有机会不断整合、应用并迁移所学。什么样的实践环境是有效的?郝莉给出了有挑战性、探究性、参与性等一系列判断标准。

让学生在项目中创造“手工制品”是郝莉介绍的第二个原理。结合我校三门跨学科课程,她给出实现此原理的教学策略——通过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理解,推动他们整合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产生解决方案、设计原型、文档等成果“制品”。

原理三,是通过“快迭代”帮助学生掌握并整合成分技能。以两门课程为例,她对比“分解整合”和“脚手架”策略的优势和不足,给出了“快迭代”和“慢迭代”两种方法的适应场景与实现路径。

学生的学习和学业表现由什么决定?由动机和认知技巧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是郝莉给出的答案。学生不应只是旁观者,更应是在项目中探寻个人兴趣、努力实现目标的参与者。因此,需要重视第四个教学原理——有效激发且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她介绍了培养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对成功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积极归因,讲解了如何运用兴趣四阶段模型,激发个人兴趣,建立内在动力。此外,在了解学习目标三种价值的基础上,她给出了鼓励学生具有更多“掌握目标”而非“表现目标”取向的方法。

线下和线上的老师积极参与每个研讨分享环节,讲述自己的教学实践,品析他人的改革探索。在郝莉的引导下,老师们迸发出了关于项目式教学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