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成都媒体大篇幅集中报道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发成果

来源:  作者:Admin     日期:2014-05-08   点击数: 

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以来,成都开展了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打了一场又一场交通设施建设的硬仗。而当前,成都正在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成都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正按照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最新部署,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让群众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4月28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前往西南交通大学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此举引发了成都媒体对西南交大轨道交通高端技术研发集中式、大篇幅的报道。

首先是4月29日的《成都日报》以《黄新初在西南交通大学调研时强调 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为题报道了黄新初在西南交大调研的情况。《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当日全文转载了该报道。报道说:“调研中,黄新初说,此次来西南交大调研,不仅大开眼界,让我们看到了在蓉高校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也大饱眼福,让我们为成都拥有这样全球领先的高端科研团队而骄傲。像西南交大这样拥有高端技术平台和雄厚研发实力的高校,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质升位和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坚实力量和宝贵财富,是我们城市的品牌和形象,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 西南交大虽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但它身在成都,我们理应视为自己的大学,给予最好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学校加快发展,实现校地互利共赢。’黄新初强调,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强化各方面保障措施,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创新创造的热烈氛围。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正确理念,切实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摆位,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显著实效。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主动研究科技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及时拿出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

5月4日,《成都商报》又以题为《中国轨道车辆史,在这里一次次改写》整版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报道以开栏语、核心提示、新闻延伸、成都实验室蓄势待发,中国“高铁外交”好戏不断、高 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很牛国内首例 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实验线比日本新干线更高科技、快 这里的技术,很牛模拟速度600km/h 世界最高速、强 这里的人物,很牛 三位“超级大佬” 全从这里走出的几个部分全方位报道了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文章提到:“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25年来,完成我国几乎所有机车车辆的动力学研究 21年前,世界第二台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在此诞生,经它测试的列车飞驰在京沪动车线上……”

5月4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也以《揭秘西南交大高铁技术如何助推成都经济》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西南交大高铁技术研发路上的里程碑以及对成都产业的贡献。文章提到:“在高铁和轨道交通业内,西南交大的技术实力和对高铁产业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但其对成都产业发展的贡献如何呢? 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与新津县合作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西部最大的轨道交通关键材料产业基地。2012年10月,产业基地新签约落户项目65个,总投资464亿元,当年该产业基地还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0户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4户,上亿元企业10户的目标。

在合作建设产业基地的同时,西南交大还将其已商用的大型捣镐高铁建设技术引进该园区。由于该技术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中西部最大的高速铁路路桥机械及构件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所以,西南交大此举无疑给新津的产业园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2年,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落户金牛区,该项目首期占地面积500亩,投资规模20亿元,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园区全部建成之后,总投资将达到60亿元,成为全球首座综合性轨道交通产业园。

西南交大高铁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疑给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实验室沈志云院士看来“成都在高速铁路研发、人才、产业化的各个方面,都具备绝对比较优势。” 中国南车入驻龙泉驿,并于去年下线第一列“成都造”地铁。在这些项目中,西南交大的高铁技术无疑已成成都引资的硬实力。”

5月7日,《成都日报》在要闻版用一个版的版面以题为《中国轨道交通“原点”:西南交大》深度报道了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方面的研发成果。文章以“美国有‘苹果’,中国有高铁。高铁研发的核心平台在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对比谈到:

世界第二台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在成都诞生; 我国几乎所有机车车辆的动力学研究均在此完成; 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落定成都; 沈志云、钱清泉和翟婉明等三位轨道交通的科研领军人,都“扎根”成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做科研; ……

若将这些一次次改写中国乃至全球轨道交通史的“大事记”的地点,再进行聚焦,我们可以在成都地图的坐标上,发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西南交通大学。 美国有“苹果”,中国有高铁。高铁研发的核心平台在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与万千灯火休戚相关的话题。今日,我们来到助力中国高铁一次次“提速”的大后方——西南交通大学,深入两个“国字号”实验室,一探最前沿的高铁科技。与此同时,我们前往同样扎营成都的全球首个轨道交通产业园等地,问计在蓉院校、企业,求解如何承接轨道交通科研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破题产学研,让科研院校资源为成都所用,既得高铁研发核心城市之“名”,又得推动城市发展之“实”。

此外,5月5日、6日,成都电视台分别以题为《“产学研”一体 成都“本土造”有轨电车》、《科研服务民生:“安静”的成都地铁》分两集播出对西南交通大学利用轨道交通科研成果服务成都经济建设的报道。成都媒体的系列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络门户多次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和积极反响。

详细报道请见交大新闻网《媒体交大》栏目:http://news.swjtu.edu.cn/ShowList-83-0-1.shtml